刘恕对《资治通鉴》的贡献
刘恕(1032-1078年),字道原,北宋筠州(今高安市)人,仁宗皇皊初年中进士,官至秘书监。刘恕以史著称,年少时即"笃好史学,自太史公所记,下至周显德末,纪传之外至私记杂说,无所不览,上下数千载间,巨微之事,如
指诸掌"[1]。司马光修《资治通鉴》,英宗令其设局并自选助手,司马光首先选中刘恕,并认为惟有刘恕可肩此重任。刘恕在史局十余年,与司马光一起商定义例,遇史事纷错难治者,皆由刘恕处理,所以刘恕实为司马光的副手、《资治通鉴》的副主编。刘恕协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最初主要负责魏晋南北朝及隋部分的起草工作(编写丛目和组织长编)。刘恕的这部分工作费力多,成效著,后人称他对"魏晋以后事,考证差谬,最为精详"[2],就是对这部分工作的嘉许。史局由京师移往洛阳后,分工有了调整,刘恕转到五代部分,完成了五代部分的起草工作。可惜的是刘恕英年早逝,有生之年未能看到《资治通鉴》成书,但是他对《资治通鉴》的修撰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当事人对此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刘恕之子刘羲仲在其所著的《资治通鉴问疑》[3]的"跋"中说:
《通鉴》之为书,君实(司马光之字)寓局秘阁,先人实预讨论。君实与先人皆以史自负,同心协力,共成此书。曰:"光之得道原,犹瞽师之得相者也。"范纯夫(范祖禹之字)、刘贡甫(刘窸)、司马公休(司马光之子)亦推先人功力最多。羲仲借修撰《资治通鉴》的几位当事人之语来表明其父的功绩,是有事实根据的。在《资治通鉴》修成后,司马光感于刘恕对此书的贡献,请求朝廷封刘恕一子为官,特撰有《乞官刘恕一子札子》,其中对刘恕给予了高度评价:
故秘书臣刘恕同修《资治通鉴》,功力最多。……臣往岁初受敕编《资治通鉴》,首先奏举恕同修。恕博闻强记,尤精史学,举世少及……其讨论编次,多出于恕。至于十国五代之际,群雄竞逐,九土分裂,传记讹误,简编缺落,岁月交互,事迹差舛,非恕精博,他人莫能整治,所以窸等众共推先,以为功力最多。[4]司马光的评价无疑最具权威性,不可置否。刘恕虽生不见书成,也可无憾了。
注解:
[1] 《宋史》卷444,《刘恕传》。
[2] 《宋史》卷444,《刘恕传》。
[3]
该书汇集了刘恕与司马光就修《资治通鉴》的某些问题进行相互交流的意见,收入《豫章丛书》中。
[4]
司马光:《传家集》,卷53。
实习编辑 白文军 海丽苏
内容把关
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