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是继唐代杜佑《通典》之后的又一部典志体通史巨著,在我国古代史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该书在文献的网罗与考订方面、在历史思想方面、在历史编纂学方面都有杰出的贡献。
首先,《文献通考》网罗了宏富的宋以前的典章制度史资料。在这些资料中,唐天宝以前的,对《通典》有重要
的补充,尤其是《通典》的《兵典》只载兵法,不及兵制,《文献通考·兵考》补此遗缺。天宝以后特别是宋代的资料特别详赡,不仅《宋史》各志多所未备,甚至在《宋会要辑稿》中也有不少遍寻不见。如所引宋神宗时毕仲衍的《中书备对》四条,其中《田赋考》四所载元丰年间各地的垦田细数、《户口考》二所载元丰年间各地的户口细数,《宋会要辑稿》不载;而《钱币考》二所载诸路铸钱数和铜铁钱行使地、《土贡考》一所载诸路圣节和南郊进奉金帛数,《宋会要辑稿》载而不详,且多错讹。马端临对资料的取舍是审慎的,所谓"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还对所引资料进行细心考订,如《资治通鉴》记载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选举事,说当时由于李林甫的干扰,使士子全部落第。马端临则用《唐登科记》中所载内容,说明《资治通鉴》所言有误。[1]《文献通考》对有关典制文献资料的网罗与考订,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
马端临对历史的认识是广阔的。"三通"中,《通典》9门,重在《礼典》,其卷数占全书一半;《通志》20略,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化史方面;而《文献通考》24考,从一个相当开阔的视野中反映出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如记经济,《通典》和《通志》仅"食货"一门,而《文献通考》则一分为8考,更全面和清楚地揭示出封建经济整个发展演变的脉络。
马端临对历史的认识不仅广阔,而且很深刻。《文献通考》24考的顺序排列有着严密而又科学的联系:前8考载经济,中9考述政治,后7考记文化以及地理,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再到意识形态的原理基本上相吻合。对于历史的古今变化,马端临看成是必然过程。《田赋考》一的末尾,以长长一篇按语,探讨上古至唐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以及利弊得失,肯定秦废除井田制的历史必然性,认为时代发展了,"反(返)古实难"。《封建考》十六中再以长篇按语论证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历史必然性,提出了时变则事变的思想,并批评那些欲复行分封制的言论是"书生之论","不能通古今之变化"。对于具体史事的看法,马端临也时时表现出杰出之处。他论南宋兵事衰败时说:"建炎中兴之后,兵弱敌强,动辄败北,以致王业偏安者,将骄兵惰、军政不肃所致。"[2]南宋的衰败,表面上是"兵弱敌强",而更主要的还是"将骄兵惰、军政不肃所致"。这种看法有其深刻性。又如参加过唐末农民起义的张全义,对恢复洛阳一带经济生产起过作用,《新五代史》因其出身于"群盗"而仅略记数语,马端临不但详载其事,并加按语赞扬:"全义本出群盗,乃能劝农力本,生聚教诲,使荒墟为富实。观其规划,虽五季之君号为有志于民者,所不如也。贤哉!"[3]
马端临的历史编纂学思想,最突出的是强调"会通因仍之道"。《文献通考》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成功之作。《文献通考》对典制史料广征博采,网罗宏富;又细分门类,审慎排列;并吸收《会要》编纂上的优点,增写了帝系、封建两考,把典制放在历史的范畴里考察,充分体现了
" 会"
的精神,也是典志体史书编纂形式的新发展"、"献"以及"考",都从贯通因仍的原则,将它们组织成。《文献通考》一个脉络相通的表现出"通"和"因仍"的精神。
《文献通考》是马端临成一家之言的著作,也是他毕生精力和学识所聚,对于历史研究特别是宋史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历代学者对此已有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注解:
[1] 《文献通考》卷29,《选举考》二。
[2] 《文献通考》卷154,《兵考》六。
[3]
《文献通考》卷3,《田赋考》三。
实习编辑 白文军 海丽苏
内容把关
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