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洪先(1504-1564年),字达夫,号念庵,吉水县人,明代地理学家。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中状元,官授编撰,随即告归。嘉靖十八年(1539年),召拜春坊左赞善。次年冬,与唐顺之、赵时春因奏言迁怒世宗而遭除名返乡。
状元出身的罗洪先,在仕途上昙花一现。罢官为民后,他主要从事讲学、著
述和历史地理考察。《明史》本传称他"甘淡泊,炼寒暑,考图观史。自天文、地志、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下逮阴阳、算术,靡不精究。至于人才、吏事、国计、民情,悉加意谘访。"可见他既博学多才,又怀抱济世之志,非一般退隐学者可比。
罗洪先喜爱山水和游历,足迹遍及全国各地。每达一地,皆探幽寻秘,"考图观史",写下众多地理和游记方面的文章,其中有不少名篇佳作,如《游石钟山记》,考察湖口石钟山的奇石形状,比前人所言更为合理;《游洪都记》,揭示出南昌城当时的风貌,也很有价值。罗洪先所撰的地理、游记文章,收集在其文集《念庵集》和《冬游记》、《甲寅夏游记》之中,是我国地理学史上的一批宝贵财富。
罗洪先在地理学上的贡献,最为突出的是其所撰《广舆图》2卷。《广舆图》是根据朱思本的《舆地图》加以增广和充实而成的,所谓"据画方易以编简"[1],即把大幅的地图,分绘成小幅、多幅地图,形成地图集的形式,这样便于保存和流传。《广舆图》原有总舆图1幅;2直隶13布政司16幅;九边图11幅;黄河图3幅;漕河图3幅;海运图2幅;朝鲜、朔漠、安南、西域图4幅。嘉靖三十四年刊本增加东南、西南海夷总图2幅,并把朔漠图改为2幅。嘉靖四十年,胡松刊印时,增加琉球、日本2幅。共计45幅。图中列出了山、河、路、界、府、州、县、驿等24种图例符号。图例符号早就有人使用过,但在《广舆图》之前,还未发现有图例。所以,《广舆图》的图例是地图学上的一项创举,对后世制图工作者形成"制图综合"概念的标识有重要影响。
罗洪先的《广舆图》,是我们至今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刻本地图中最好而又最完善的一种;它为中国地图史保存了直接而又珍贵的资料;它在《大清一统舆图》面世之前300年间,曾6次刊印,并广为流传,影响是最大的。清初顾祖禹著《读史方舆纪要》,该书中所附的地图就是根据《广舆图》改制的。目前,国外的一些图书馆(如加拿大的阿瑟港、美国的华盛顿、日本的东京、俄罗斯的圣彼得堡等)收藏有明嘉靖时期的版本。
注解:
[1] 罗洪先:《广舆图·附记》。
实习编辑 白文军 海丽苏
内容把关
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