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积淀的负面影响
千余年的科举文化积淀下来的忠君意识,唯命是从的习惯,只求满足上司要求,不问地方实际和百姓的疾苦,消蚀了自主精神和创新欲望。陆学强调主观能动性的价值,宣传"人皆可为尧舜",告诫人们不要自甘卑陋凡下处,但是却被统治者冷落、遏制。江
右王学家抨击时弊,主张"与百姓同欲",为百姓呼喊,被视为"叛逆",遭受镇压。被强化的是安分守己的人生信条,泛滥成灾的是"随所在处恒安乐"的说教。
功名的追求,八股文的强化训练,使读书人僵化、迂腐,只能背陈词滥调,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皓首穷经,视科举为毕生的惟一,虽耗尽生命,仍不回头。横峰县李炜,屡困场屋而痴情不改,年三十余,补"诸生"。98岁时仍应乡试,第二年得个"钦赐"举人。次年,他已百岁,还要赴京会试,乾隆帝赞赏他对朝廷忠勤,赐给国子监司业,江西省府特为建牌坊,颂扬其荣耀。到了同治十三年(1874年),乐安县流坑的董光乾又以99岁高龄进京会试,得到一个"钦赐"的进士。李、董有如此强健的身体,只化作一条蛀书鱼。他们锦衣玉食而不知衣食之源,满腹经纶却不问国计民生。科举之盛已将读书人塞进死胡同的深处。
程朱理学的思想统治,"灭人欲"的残酷说教,"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观念的强制推行,把广大民众牢牢压制在封建枷锁之下。高安朱轼,历仕康、雍、乾三朝,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曾为乾隆的老师,却头脑顽固,主张女子(包括他自己的女儿)为未婚的亡夫殉葬。
一方面是科场得意者多,官僚地主阶层庞大,盘踞在所有州县城乡;另一方面是理学思想钳制,封建伦理观念束缚,佛道宗教麻醉,固守在旧生活的磨盘上转圈。普通民众生活贫苦,社会矛盾尖锐复杂。有文化的知识群醉心于科场成败,不搞经史考据,也不搞经世致用之学,在学术领域没有可观的建树。江西比东边的江浙地区,明显落后了下来,退到文化的边沿位置。对比宋明时代的文化繁荣,现在的这种跌落就显得格外严重。
实习编辑 白文军 海丽苏
内容把关 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