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约2万年至9
000年的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环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夹粗砂红陶罐残片,以及一批胎质厚、火候低、夹粗砂粒、表面有
草搓擦错乱条纹的陶片,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原始陶片之一。这些原始陶片表明远古江西先民在文明史上的进步,也是江西烧制陶瓷的历史非常悠久的证明。
修水县上奉山背跑马岭出土的陶器
到了商代,在樟树市吴城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批硬陶和原始瓷器。这些原始瓷器的胎质灰白,胎骨致密,吸水性差,烧成温度达1 150℃~1 200℃。由此可见,江西制瓷已有3 500余年的历史。
鹰潭市角山商代陶窑上,出土各类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共22类,映射出人们的物质生活比较丰富、器型工艺水平比较高的实情。在这些陶器表面,还有240余种、1
489个刻画符号或原始文字,这在全国是最多的。刻画符号中有一批计数符号,是指甲印痕,有的依次并列,有的纵横交叉,排列组合起来便成为五进制计数字码。表示1的为“ ”,5为“”,1至10表示为 、、、
、、、 、、 、。这个五进制体系中,没有零的符号,说明计数方法还不成熟。运用这种符号计数,无疑是生产旺盛,产量与交易量很大的反映。迫切的需要,促使人们的抽象思维发达起来,以指甲为工具,随手刻印,简便而实用,是很可贵的创造发明。
鹰潭角山窑址出土的刻画符号
现代意义的瓷器,烧成于东汉时期。湖口县象山的东汉永初(107—113年)纪年墓出土了青瓷的坛、壶、?等,证明江西烧造青瓷技术已有将近1 900年历史。魏晋南北朝时代,青瓷器已普遍使用,墓葬中的青瓷冥器普遍增多,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唐宋时代江西瓷器烧造进入全盛阶段。丰城境内的洪州窑产品有“名瓷”之誉,是品茶的佳瓷。浮梁县昌南镇窑崭露头角,制器进贡唐朝廷,称为假玉器。宋代江西名窑竞争,景德镇窑、吉州永和窑、南丰白舍窑、赣州七里镇窑都是著名的瓷窑。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置景德镇。进贡的瓷器洁白细腻,釉质光亮,器底书“建年景德”四字,“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各地竞相仿造。这批瓷器的特征是“色白花青”,即白釉色中显出豆青色花纹,是青白瓷。由于朝廷赏识,各地仿烧,于是形成烧造青白瓷的窑系,由宋至元,盛烧不衰。属于这个窑系的瓷窑,江西有永和窑、白舍窑,安徽有繁昌柯家冲窑,湖北有武昌金口窑,广东有潮安窑,福建有闽清窑、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同安窑、南安窑,等等,辐射地域非常广阔。景德镇本地烧制的瓷器,畅销于浙之东西、江湖川广、两淮及闽等地,[1]由此而传播出去的文化信息,反馈回来的民情习尚,都是很丰富的。
元代的景德镇瓷业发展到新的阶段,获得新的技术成就。突出的表现是:成功地使用“二元配方”调制胎土,即将高岭土和瓷石掺合调制,各得其长,烧成了大型而胎薄的精美瓷器;其次是烧出了白底蓝花的青花瓷、釉里红瓷,使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更完美地结合起来,生产出富有中国气派的釉下彩瓷器,为景德镇瓷器走向世界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明清两代是景德镇瓷业的鼎盛时期,景德镇成了全国制瓷业中心,号称“瓷都”。镇上有官窑、民窑互相竞争的生动局面。官窑征调技艺娴熟的工匠服役,不惜工本地烧制出各色“至精至美”的瓷器。民窑的数量多,“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大家挟其技艺竞争,通过产品交流经验,扩大声誉。官窑迫于工匠对劳役的反抗,不得不采用雇募工匠劳作的新制度;市场竞争的强大刺激,使官窑实行“官搭民烧”,借重民窑的生产能力完成烧瓷定额;而民窑也参照官窑的组织结构,把做坯和烧窑两大工序合在一个老板的作坊内进行,即组建成“囵窑”,消除旧有的“烧做两行是冤家”的矛盾,提高生产效益。这些新的组织形式、经营制度,表示着新的生产关系已经萌芽,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历史地位上了一个新阶梯。
注解:
[1] 蒋祈:《陶记》。
实习编辑 白文军 海丽苏
内容把关 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