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纺织业生产历史悠久,春秋末战国初的贵溪崖墓出土了绢、麻布、苎布。绢为家蚕丝纺织的平纹绢。苎布印有银白色花纹,采用蜡结染靛技法,双面印花,在全国尚属稀见。尤为珍贵的是
实用纺织机具共36件。过去只在东汉画像石看到过斜织机图形,现在有了这种斜织机实物,把我国使用斜织机的年代大大提前,同时也说明赣东北地区的纺织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
魏晋以后,豫章郡的纺织业比较兴旺,水准与会稽、吴郡相近,“一年蚕四五熟,勤于纺织,亦有夜浣纱而旦成布者,俗呼为鸡鸣布”[1]。
唐代江西八州之地,每州都有麻或葛的织物进贡,反映出纺织业普遍繁盛的景况。进入宋代,发展的势头更猛,桑蚕纺织业遍及全境,偏远的萍乡县也是“家家有绢机”[2]。苎麻、葛的织物更多,上等的白苎布选作“土贡”,抚州的莲花纱是汴京的走俏商品,“都人以为暑衣,甚珍重”。这些精美的麻纱,是莲花寺内尼姑的产品,因其销路好,寺外人家织出的也冒名充数,运销于各地。名品效应与商业意识,在抚州人中已强烈起来。
明清时代江西的夏布扬名南北,乃至国外。用苎麻纤维纺织成的夏布,洁白细嫩,凉爽吸汗,是良好的夏季衣料,也是制蚊帐的好布料,深受民众喜爱。赣西北万载、赣东宜黄、赣南宁都是三大产销中心。宁都的妇女,普遍从事夏布生产。宜黄居民无不以夏布为珍品,夏布蚊帐是婚礼的必备礼品。万载、分宜、宜春诸县民众,以织夏布为最重要生计,最流行的手艺。
棉纺业,从宋元时期兴盛起来,赣北、赣中的府县城乡普遍生产。家机织造的紫花布(实为蓝靛染色)是农民喜爱的衣料。吉安土布还销往岭南。
注解:
[1] 《隋书》卷31,《地理志下》。
[2] 刘克庄:《后村集》卷5,《萍乡》。
实习编辑 白文军 海丽苏
内容把关 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