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人口的增长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人口统计数见于《汉书·地理志》,时间为公元2年。当时豫章郡有人口35万余,占全国总数的0.61%。此后人口发展随国家政局变化而增减,东汉时增长很快,晋宋间则回落。隋唐以后重新发展,自唐宪宗元和年间开始,至元朝的五百年间
,江西人口数量大增,在全国的比重高达10%~20%,处于历史的高峰期。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环境相对安定而富庶,自然增长快;二是北方人口迁入,“既完且富”的生存条件,对战乱中的流离失所者,有极强的吸引力。人口繁衍,劳动力充足,促进了经济开发;迁入者与土著群众的融和,双方经验的交流,有利劳动技艺的提高。于是,这个时期江西的经济文化进入大发展阶段。
明清时期江西人口处于大出大进的状态。一方面是农民破产,大量流亡湖广云贵,带去了有江西印记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闽广人口进入赣南、赣西北等处,尤其是客家人的返迁,带来了客家风俗人情。就人口数量考察,明中期至清前期下降,乾嘉以后再次上升。以比重而论,明显低于前一历史阶段,然而却趋于合理。
(二)家族组织演变
1.宗伍与酋豪
江西民众中有不少大家族,他们有相当大的地方势力,对社会产生过深远影响。东汉后期,豫章郡的鄱阳、海昏一带的家族,在战乱的环境里为求安全,相聚五六千家,建寨自保,遇有侵犯,即以宗族为核心组织武装抵御,故称“宗伍”。豫章郡太守华歆曾经命海昏上缭的宗帅纳粮3万斛,该宗帅坚壁清野,抗拒勒索。
南朝时期,江西地方的实权人物被称作“酋豪”。赣南的蔡路养,赣东的周迪、黄法氍,赣北的余孝顷、熊昙朗等即是其中的杰出者。他们建栅寨,察形势而定政治倾向,与中原的豪强筑坞堡割据地方是同样的性质。如熊昙朗,世代为丰城县著姓,他筑栅而守。新吴县(今奉新县)余孝顷兄弟,有很强的军事实力,其部伍有舴艋三百艘、舰百余艘。有的人虽来自下层,却能服众,如南城周迪,“本出舆台”,是仆隶,但是他纯朴而有组织才能,筑城于工塘,据有临川,对境内民众政教严明,“分给田畴,督其耕作”,他自己参与劳作,“不事威仪”,并能周赡贫弱,故此“临川人皆德之”[1]。这些人兵多粮足,却没有远大抱负,虽曾称雄地方,竟无一个能成就大事业,先为陈霸先所利用,而后被陈霸先逐一扫灭。
注解:
[1]
《陈书》卷35,《周迪传》。
实习编辑 白文军 海丽苏
内容把关 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