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生态环境  
  源头演变及成就  
  经学与哲学  
  史学与地理学  
  文学与音韵学  
  科技与医药  
  戏剧与艺术  
  宗教与堪舆术  
  方言  
  民情风俗  
  名胜与文物  
  研究回顾  
  土特名产  
 
 
  首页>>江西文化>>经济与哲学
何心隐、罗汝芳等的学术思想与社会实践


一  泰州学派在江西的发展

泰州学派是王学分化过程中的产物。开创人王艮,泰州安丰场(

今江苏东台)人,王守仁的弟子,但其学术思想已经变易,提出“百姓日常即是道”主张,在师弟传授活动方面又有比较特殊的方式,他和门人都注意在社会下层群众中传播理学思想,有时甚至是某些反抗性的异端思想。王艮讲学传道,还有宗教神秘色彩,类似禅僧传授衣钵。王艮对弟子徐樾作了长期考察,知道他闻道之后有辞官的念头,是天下古今有志之士,才决定授他以“大成之学”。但必须“口传心授,未可以笔舌谆谆”。徐樾,字子直,江西贵溪县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历官云南左布政使。他向王艮问学11年之后,王艮才写信告诉要授大成学给他,但须“面讲”。徐樾得王艮真传,故门人认为“知夫子(指王艮)之深,孰如吾子(指徐樾)。后来,颜钧从徐樾学,“得泰州心斋之传”。颜钧传罗汝芳,罗汝芳传杨复所。何心隐从学颜钧,“与闻心斋立本之旨”。泰州学派的师弟传授关系,非同寻常,被传者奉老师为圣人,尊敬异常。

王艮出身于盐场的灶丁,平日讲学不假文字,存留下来的语录是儿子王衣、王襞和门人董燧(江西乐安县人)收集编订的。后来王襞带王艮年谱至永丰,门人聂静(江西永丰县人)和王襞、董燧合作,对语录、年谱“三复仇校,正讹去谬”,就地刊印,方成“完书”。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泰州学案》中说:“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缚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名教不能羁络,便被施以刑罚。颜、何的讲学活动,构成了明后期政坛上的大事。

颜钧(15041596),字子和,号山农,吉安府永新县人。幼年体质虚弱,被人当做痴儿。他在青年时读了王守仁《传习录》,心领神会,决意笃行,并在家乡组织“萃和会”,聚集家族、乡邻约七百人,宣讲“耕读正好作人,作人先要孝弟”等伦理思想。后经徐樾引荐,师从王艮,成为泰州学派的重要传人。

他坚持向平民大众讲学传道,简化儒学理论,以便下层劳动者接受。他认为:“人为天地心,心帝造化仁,是仁惟生,是生明哲。”意为人是天地的中心,人心是万物的主宰者和创造者,生即是仁性,而仁性即是生生不已,是自然流行的,所谓“神妙万物而为生,生妙万古无止息”。由此,他肯定生性自然,“制欲”则违背天地之仁。他宣传王艮设想的理想社会,期待人皆君子,不用刑罚,只有教化,老安少怀的社会生活。由于他任情率性,关注农民疾苦,又有神秘性的传授活动,被视为“异端”。嘉靖四十五年(1566)被捕入狱,遭毒打几死。门人罗汝芳卖尽田产,替他交了罚银,才免死出狱。晚年居家著述,享年93岁。

二  何心隐的“叛逆”思想与实践

何心隐(15171579),原名梁汝元,字柱乾,号夫山,永丰人。30岁时中省试第一,却放弃科举入仕的道路。他笃信泰州学派主张,接受王艮“百姓日用即是道”、颜钧“欲有为于世,以寄民胞物与之志”的教导,立志走齐家经世之路。他效法其师颜钧,在本家族办“聚和堂”,合族集体吃住,大家平等,族内开办学校,全族子弟集中教育,他“身理一族之政,冠、婚、丧、祭、赋役,一切通其有无。行之有成”。这是以家族共同体进行社会改革试验,企图先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虽属空想,却十分可贵。

正当何心隐全身心办聚和堂的时候,永丰县令强制百姓交纳“皇木银两”,何心隐反对这种额外勒索,“移书诮之”,讥刺了县令,结果被捕入狱。一位官府中的友人设法营救,才获释放。此后,他离开家乡,在外地聚徒讲学。

嘉靖后期,他在北京得罪了权相严嵩,为逃避迫害,易名何心隐,南下福建。之后又去安徽宁国、南京、湖北孝感,再转重庆。万历初年,又遭权相张居正迫害,再次东躲西藏,出川往闽,转至杭州,西走孝感,折往祁门,仍难脱身,被捕入武昌狱中。湖广巡抚王之垣“择健卒痛笞之百余,干笑而已”,竟被打死狱中,终年63岁。

明末思想家李贽《何心隐论》说:“今观其时武昌上下,人几数万,无一人识公者,无不知公之为冤也。”又说:“凡世之人靡不自厚其生,公家世饶财者也,公独弃置不事,而直欲与一世圣贤共生于天地之间,是公之所以厚生者与世异也。”李贽的评论,是对何心隐一生的总结。

何心隐被明朝统治者诬指为“叛逆”、“妖逆”,表明他的思想有背离封建统治的成分。他认为,天地、仁义、人心、太极是等同的。说“仁其原”,又认为“有乾坤而乃有人”,视天地为人的本原。既说“人亦禽兽”,又说“人则仁义”,不仁不义便不是人,把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区分明白。关于思维与视听行为的联系,他认为是统一不分先后的,这也值得注意。

对理与欲,他有自己朴实的见解。认为“有是理则实有是事”,事藏于理,理显于事。认为孔孟说的“无欲”应是“寡欲”,他说:“欲惟寡则心存,而心不能以无欲也。欲鱼、欲熊掌,欲也;舍鱼而取熊掌,欲之寡也。欲生、欲义,欲也;舍生而取义,欲之寡也。欲仁非欲乎?得仁而不贪,非欲乎?从心所欲,非欲乎?欲不逾矩,非寡欲乎?以寡欲释无欲,显然更符合社会生活的实际。

何心隐主张“与百姓同欲”,认为声音、臭味、安逸等物质享受,是人性的本然要求,反对道学家将人欲说成罪恶。他认为得人性本有的欲望是“尽天之性”,但必须“有所节”,才能达到“和”。个人的“欲货”、“欲色”,能够“与百姓同欲”结合,尽性与节制结合,就叫“寡欲?”、“育欲”。这是当时劳动者要求生活权利,争取平等的意志反映,有积极意义。

在社会关系领域,何心隐认为,朋友的关系和师弟的关系超越其他的关系,“交尽于友”,“道非师不帱(dào,覆盖)”、“学非师不约”。社会应是“君臣友朋相为表里”。他认为,“君”的含义为“均”、“群”,做到了均与群就是“中”,即是说统治原则应是人群的均平合理。要实现这个理想社会,必须先组织“会”,“聚英才以育之,将使英才布满于下,以待上用”。于是他漫游各省,到处聚徒讲学。张居正禁毁书院,压制讲学,何心隐写《原学原讲》,论辩“必学必讲”、“必不得不学不讲”的理由,坚持抗争。终被诬以“叛逆”,为理想献出了生命。

三  罗汝芳的“赤子之心”思想及讲学活动

罗汝芳(15151588),字惟德,号近溪,南城县人。幼承家学,笃志儒经,淡泊名利。拜颜山农为师,尽受其学。遍访聂豹、罗洪先、邹守益等学者,也延纳僧道名流,探讨学问,博采众长。嘉靖三十二年(1553)中进士,历官太湖县、宁国府及云南省等,所到之处以立乡约、办讲会、重教化为政务,把处理民事与讲学传道结合起来,于讲座上办衙门公事,“令讼者跏趺公庭,敛目观心”,听其讲学,以期自省而息讼。后进京,讲学于广慧寺,“朝士多从之”,触怒权相张居正,被诬以“摇撼朝廷,夹乱名实”之罪,勒令致仕。回乡后,他游安福,趋两浙,入金陵,往来闽、广,依然讲学不辍,所至弟子满座。

罗汝芳治学博采约取,融儒释道三家于一炉。从父罗前峰学王守仁《传习录》,领悟了“致良知”说。师从颜钧,佩服“制欲非体仁”之教,由此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

他提出“赤子之心”的主张,认为人生下来未经世俗影响,其心纯是天理,具备仁、道、孝、弟等道德观念的基础,有慈爱感情的根。因此,圣人是由赤子之心扩充而至的,人人都具有做圣人的条件。他又说,“大道只在此身”,人的视、听、吃喝、早起、夜睡,无一不是“道”的作用和表现。人的良知不会消灭,也不会减少,贤愚的差别只在“觉”、“迷”之间。所以,教化、启发人的自觉,唤醒其本有的良知是特别重要的。

罗汝芳认真履行自己的观点,毕生热衷讲学,向平民百姓讲解自己的主张。任宁国知府时,有兄弟争遗产而致讼,“汝芳对之泣,民亦泣,讼乃已”。又创“开元会”,向百姓讲学,“罪囚亦令听讲”,借以教化而使之服罪。罗汝芳认为,不应该用严刑峻法处罚百姓,他们有善良本性,应该诱导从善。他曾经说:

窃观五十年来,议律例者则日密一日,制刑具者则日严一日,任稽察、施考讯者则日猛一日。每当堂阶之下,牢狱之间,靓其血肉之淋漓,未尝不鼻酸额蹙,为之叹曰:此非尽人之子与?非曩昔依依父母之怀,恋恋于兄妹之旁者乎?夫岂其皆善于初,而皆不善于今哉?及睹其当疾痛而声必呼父母,觅相依而势必先兄弟,则又信其善于初者,而未必皆不善于今也。

这明显是为下层人民说话,对封建统治的残暴进行谴责,表达了他济世救民的人道主义思想。

罗汝芳的讲学活动,不仅在书院、学校、官衙,而且积极参与组织大型的学术聚会,交流学说,扩大社会影响。他曾向江西全省同志发出集会信函,文曰:

江区赖诸先达讲学立会,在诸郡邑兴起已非一日矣。所少者,通省合并一会。不肖昨吊周巡抚公于省中,获接宗师岩泉徐公,惓惓此意。其时在会诸缙绅共议会于南昌塔寺。归途以告吉安诸缙绅,咸谓省中事体未便,惟永丰地僻路均,且聂泉崖(按,即参与仇校王艮年谱的聂静)兄力任供应。兹幸议定,敬报贵邑诸道宗,更相告约。凡缙绅士夫及高尚隐逸,俱以来年二月中旬为始,悉赴永丰,共成合省大会。诚吾明宗社之福,而吾道大明之庆也。伏冀如期早临,不胜恳祷。

这是四百多年以前的学术讨论会的邀请书,珍贵的历史文献。它告诉我们,当时江西的学术界非常活跃,吉安府尤为突出。府县范围的会早已开了不少,现在大家迫切要求召开全省性的学术会。经过筹划,有专人负责膳宿供应,有人负责联络诸位道宗。邀请的有缙绅官员,也有隐逸平民。地点选在永丰,是要避免省府官僚的干扰,有利于传播泰州学派的思想主张。

 

注解:

①《门人私谥议》,见《王心斋先生遗集》卷3

②《颜钧集》卷2,《论三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校点本。

③《明儒学案》卷32,《泰州学案一》。

④《弇州史料》后集,卷35,《嘉隆江湖大侠》。

⑤《明儒学案》卷32,《泰州学案一》。

何必隐:《爨桐集》卷2,《师说》。

何心隐:《爨桐集》卷1,《原学原讲》。

⑧《明史》卷283,《王畿传附罗汝芳》。

⑨《明儒学案》卷34,《泰州学案三》引《罗近溪语录》。

⑩《近溪子文集》卷5,《柬合省同志》。

 

网页编辑  陈海霞

内容把关  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