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生态环境  
  源头演变及成就  
  经学与哲学  
  史学与地理学  
  文学与音韵学  
  科技与医药  
  戏剧与艺术  
  宗教与堪舆术  
  方言  
  民情风俗  
  名胜与文物  
  研究回顾  
  土特名产  
 
 
  首页>>江西文化>>经济与哲学
文天祥“法天不息”思想与“浩然”人生观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

今吉安县)人。宝祐四年(1256)状元。曾任瑞州(治今高安市)知州、江西提刑、宁国府(治今安徽宣城)知府、湖南提刑、赣州知州等地方官,期间入朝任过秘书省正字、著作佐郎、实录院检讨、崇政院说书。

 

 

 

文天祥纪念馆

 

 

 

德祐元年(1275)元军渡江直逼临安,文天祥在赣州应诏募兵勤王,第二年正月奉命入元军谈判,仗义不屈,被拘留。二月底逃脱,转至福州,端宗命为右丞相,不拜。以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率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入赣州,战雩都,大捷,克复数州县。后失败转入广东。景炎三年(1278)十二月,由潮阳移师海丰县,行至五坡岭,军溃,被俘。祥兴二年(1279)二月,崖山海战,宋军大败,陆秀夫背负少帝赵昺跳海,宋亡。文天祥被押赴大都(今北京市),坚拒威逼利诱,誓不降元。至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日就义于柴市口,年47岁。文天祥在狱中写《吟啸集》、《集杜诗》,回顾历史,抒发爱国情怀与浩然正气。其《自述》诗曰:“有心扶日月,无力报乾坤”,“千年沧海上,精卫是吾魂”,光照汗青的气节,跃然纸上。他的《过零丁洋》、《正气歌》等诗歌,早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生绝唱。

文天祥手迹

  “元气”本体论的思想

文天祥的哲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宝祐四年殿试答卷《御试策》中。他在该对策中指出,“元气”是宇宙的本原:“溯其本原言之,茫茫堪舆,坱圠无垠,浑浑元气,变化无端。”堪舆,是天地的代称;坱(yǎng)(yà),意为漫无边际。在茫茫无际的天地之间,推溯其本原只是充满着的“元气”。或者说:“天,一积气耳。”宇宙间最早只有气,那么万事万物是怎样产生的呢?

文天祥认为万物皆由气的聚散化育而成。他在《进讲敬天图周易贲卦》中继续说:“凡日月星辰、风雨霜露,皆气之流行而发现者。”在《御试策》中说:“道之隐于浑沦,藏于未雕未琢之天。当是时,无极太极之体也。自太极分而阴阳,则阴阳不息,道迹不息。阴阳散而五行,则五行不息,道亦不息。自五行又散,而为人……穹壤间生生化化之不息,而道亦与之相为不息。”天是无极太极的本体,而其中隐藏着生生不息的“道”,即是“天”内在的运动发展规律,导致太极分阴阳,阴阳分五行,五行又散为人,为万物。人为万物之灵,与其他物有不同的特质,“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也。人以其血肉之躯,而合乎太虚之生气,夫然后絪缊化育。”总之,文天祥说:“其聚也翕然,其散也霍然。天地之化,盈虚消息,往过来续,流行古今,如此而已。”文天祥认定具体的万事万物之先,是浑浑元气,由于元气的流行聚散,遂分阴阳五行,化生万物。这是很明显的朴素唯物主义的本体论观点。

二  “法天不息”的辩证进化论

文天祥《御试策》特别强调“不息”,认为天地自然的客观规律是永恒不息的运动,这个“不息”的性质贯穿于古今,普及于万事万物;人必须法天不息,改造自身,改造客观世界。他说:

天地与道同一不息。圣人之心与天地同一不息。上下四方之宇,往古今来之宙,其间百千万变之消息盈虚,百千万事之转移阖辟,何莫非道。所谓道者,一不息而已矣。

人生必须有“不息”的精神:“充之而修身治人,此一不息也;充之而致知,以至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一不息也;充之而自精神心术,以至于礼乐刑政,亦此一不息也。……臣之所望于陛下者,法天地之不息而已。”

为什么要“法天不息”?不息则久,不息则强。他说:“流行古今,纲纪造化,何莫由斯道也。一日而道息焉,虽三才不能以自立。道之不息,功用固如此。”所以,“圣人之论法天,乃归之自强不息”,“圣人之论配天地,乃归之不息则久”。

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解决南宋面临的实际困难,必须从四个方面努力。文天祥回答理宗皇帝说:臣愿陛下持不息之心,急求所以为安民之道、急求所以为淑士之道、急求所以为节财之道、急求所以为弭寇之道,达到民生和、士风淳、财计充、寇难清的目的。

为此,就要坚持变革,变则通,通则久。他说:“变通者之久,固肇于不息者之久也。盖不息者其心,变通者其迹。其心不息,故其迹亦不息。”他委婉然而很尖锐地规劝说,陛下以前可谓不息矣,“然既往之不息者易,方来之不息者难”。君临大庭百官时是不息的,“暗室屋漏之隐,试一警省,则亦能不息否乎?”“宦官女子之近,试一循察,则亦能不息否乎?”只有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自觉地“不息”,才可能强盛、久安。

三  “浩然正气”的人生观

文天祥认为,天地元气的聚合化育成人,“人之质已成,而健顺五常之理,附而行焉”,人有道德属性,有自己的主观能动努力,因此会分化出“刚柔善恶”的气质差异。在法天不息的总规律支配下,他提出涵养“浩然正气”的人生观,为其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他认为:“阴阳大化,絪缊磅礴,人得之以生。其为性不出乎刚柔,而变化气质,则在学力。”刚柔不等于善恶,刚柔是自然的属性,善恶则因人事而来,属社会属性。在不同的人事面前,刚者可以有温柔的表现,柔者也可能表现为刚。如果认定刚者必不能柔,柔者必不能刚,“则是学力全无所施,而一切听命于天,圣贤论性等书,俱可废已”。这是对唯心宿命论的有力批判。

后天的“学力”,是一个人在生活实践中得来的,它表现为文化知识程度和道德操行素养。“学力”的提高,要求人的自强不息精神旺盛不衰,坚持把修业与进德结合进行,并且持之以恒。文天祥认为,君子进德修业,就是履行忠信,须是自一善以至于无一不善,自一念之实以至于无一念之不实,贯穿于人生全过程、生活的所有领域,充分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在处理人生一切问题上都维护道义标准。因此,必须杜绝虚伪,抨击言行不一的伪君子。文天祥指出,最大的害德是“人伪”,这种人的言辞“出入乎性命道德之奥,宜若忠信人也”,说得义正辞严,似乎该是一个忠信的君子。可是,公正地考核他的实际作为,他背地里的表现,“则固有行如狗彘而不掩焉者”,像狗、猪一样不遮掩羞耻行径,如果要求他们言行一致,他们便辩解说:“此迂阔也,而何以便吾私。”把实行道义当做迂腐,看成谋私的障碍。所以,提高“学力”,必须“至诚无息”,不断地去伪,一步一步地进德,达到更高的道德水平。文天祥是这样教导学生的,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他的生活轨迹证明了这一点。

文天祥以其“学力”修业进德,达到了以“浩然正气”统率终生的境界。“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他为仁义的价值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他所追求的“正气”,也是指自然存在的气,具有物质属性。《正气歌》说:“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充满天地间的这种正气,对他产生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不断地战胜邪恶。他在囚室中凭借正气战胜七种“恶气”;在起兵抗元之后“时穷节乃现”,显示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精神。

文天祥的“浩然正气”,以“三纲”为其命脉,以“道义”为其根本。他说:“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道义指仁义,以行天下之大道为指归,“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他把生死交给国家民族,充分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浩然的精神境界,使他的忠孝观念得到洗炼,具有更深的内涵。他认为“忠”是出乎自然的“人道”,“为臣忠,为子孝,出于人之内心,有不待学而知,勉而行者……此人道之自然也”。这个自然之道,还受义理的规范,“士君子之于天下,固不必食君之禄而后为忠,亲存而后为孝也。语曰: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义理之责,庸有既乎?……常也由其道,变也不失其节”。在文天祥的忠君意识里,是以国家民族为重的,不是因食禄而报君的恩惠依附关系。所以,宋恭帝俯首投元,他却是“君降臣不降”。元丞相孛罗质问说:“弃嗣君别立二王,如可是忠诚?”他回答:“德祐吾君也,不幸而失国。当此之时,社稷为重,君为轻。吾别立君,为宗庙社稷计,所以为忠臣也。”可见,在文天祥的“忠”意识里,以爱社稷、爱国家为重,当君主屈节投降,违背了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候,忠君与爱国的统一便分离为弃君而爱国,这是文天祥“浩然正气”的表现,是他热爱祖国的必然选择。

文天祥的元气为本论,法天不息观,浩然正气的人生价值观,为他进步的政治思想、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崇高的人格尊严,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他继承并发展了儒学文化传统,将孔孟道德观升华到更加理性的高度。文天祥的人生价值与祖国的安危兴衰紧密联系一起,不愧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杰出代表者。

 

注解:

①《文天祥全集》卷11,《进讲敬天图周易贲卦》,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②《文天祥全集》卷10,《王通孙名说》。

③《文天祥全集》卷3,《御试策》。

④《文天祥全集》卷9,《送彭叔英序》。

⑤《文天祥全集》卷11,《西涧书院释菜讲义》。

⑥《文天祥全集》卷9,《忠孝提纲序》。

⑦《文天祥全集》卷17,《纪年录》。

 

网页编辑  陈海霞

内容把关  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