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生态环境  
  源头演变及成就  
  经学与哲学  
  史学与地理学  
  文学与音韵学  
  科技与医药  
  戏剧与艺术  
  宗教与堪舆术  
  方言  
  民情风俗  
  名胜与文物  
  研究回顾  
  土特名产  
 
 
  首页>>江西文化>>经济与哲学
治学论道,针砭时弊


刘敞研读儒经,是要把握圣贤礼义,施治当今。他的政治观点,包含着对人性与情的看法。他认为,孟子说性善,人皆可为尧舜,是“过言”;荀子的性恶说,是“悖言”;扬雄的性善恶混论,是“饰言”;韩愈说上者善,下者恶,中者善恶混,是“虚言”。在他看来,人性善,善之中有上中

下之分,上中下之中又各有上中下之别。比如玉,质有等差,而最贵重的玉,“不剖不见宝,不琢不见用”。性善,情也是善,因为“情者,性之动”。由性情生发出仁义与礼乐,“性者,仁义也;情者,礼乐也”。古代的圣人是“以仁义治人性,以礼乐治人情”。如果毁仁义,弃礼乐,就是背其性,丧其情,人们就会怨怒、生恶。这好比水火,人要依恃水火而生,但火失则焚,水决则溺,但这不是水火之罪,不能因有焚溺而弃水火,而是要恰当地利用。基于这个观点,联系统治现实,刘敞认为,“不治”的原因是,“天下之所谓善者,上不用;天下之所谓是者,上不知”。北宋仁宗时期“多盗”,实行“重督捕”的镇压政策,刘敞认为只有镇压不能奏效,因为没有止“盗源”。他指出:“衣食不足”、“政赋不均”、“教化不修”是三大盗源,“今不务衣食,而务无盗贼,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务化盗而务禁盗,是纵焚而救以升龠也”。百姓无以为生,与其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图生;他们不是自欲为盗,“由上以法驱之使为也”。刘敞的结论是:止其源就不会有盗,禁盗不如“使无盗”。

对改善统治,止塞盗源,刘敞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首先是尊师。他认为,先王治天下,“不劳而民自正者,其推师乎”。为什么师有这么大的作用?因为师的职责是“使人知事亲之道,事君之义,治民之术,治身之法”。一个人如果不知事亲事君,大不能治民,小不能治身,就与禽兽无异。而要区别于禽兽,则必须从师学习。所以,“有国家者,恃之以化良民焉,恃之以得贤臣焉。故师者常与人君分天下之治者也”。如果百姓都从师而学礼义,“则是下已善矣”;反之,则恶。因此,“善恶之端,皆出于师,故师不可不重也”。刘敞指出,先王知道这个道理,故有“重师之礼,以系邦国之民”,“制事师之礼,虽于天子,无不北面,言有君之尊也;制丧师之礼,虽于诸侯,无不三年,言有亲之戚也”。师的重要性提示得如此明白,反映出刘敞对礼乐教化的高度重视,对思想统治的高度重视。

其次,要“责贤者备,责不肖者略”。刘敞认为,三代圣王都是如此,公卿大夫“以兴化致治为责”,百姓“以勤劳效事为务”,所以法禁疏密应有不同。然而,“今刑罚宪章所以防禁小人掩博淫盗争斗殴击者甚备,而卿士大夫其荒谩颇僻、伤教损俗者于法无比”,他们“有甚于市井小人之为者,反置而不论”。于是,社会风气败坏,官僚们“以希世为贤,以守道为拙,以苟简为治,以姑息为安,以佞谀为礼,以雷同为美”,“习于机巧,急于财利,薄于礼义,轻于刑罚”。刘敞主张“官刑”要详备,才能使“居官者有畏”,会去“思正其身以扶世道”,完成兴化致治的职责。官自身正,百姓就知道义利所在,“利虽可得,不偷取也”,就会畏服。刘敞所说的“畏”,是心服。他说:“善者之治其民,畏而不惧;不善者之治其民,惧而不畏。”“畏者,心服也,畏乃修,修乃来;惧者,貌服也,惧乃谋,谋乃乱。”要使民畏,必须“议善明而论恶审”,将善恶区分得详明确实,才不致有“事虽当是,不敢行”,“义虽当否,不敢废”的恶弊。“责贤者备”与“善治则民畏”相互推动,达致刑省盗息的目的。

第三,“因时设法”,适宜变革。刘敞熟谙六经,他从夏商周三代历史中得到的认识是:“为治者有其迹矣,而迹未必可复也。”“为治者因于时,而迹不足守也,语治者徇于理,而言不足专也。”先王统治的事迹不可能,也没必要重复照搬,而是考究其因时而合理的原因,成功的依据所在。古昔圣人为治的共性是“因时而设法,相时而制治者也。法固有必变,治固有必革”。他认为,三代更替的时候,正朔、律吕、都邑、徽号、乐舞都改了,官职缘于事而改,田赋缘于俗而改,械用缘于便而改,具体的统治政策、措施都因时制宜地改革了。有三代圣人的榜样,对照北宋统治的现状,刘敞认为并非“至治”,也须改。他指出:“今百姓多困,仓廪不实,风俗未清,贤否混淆,狱讼繁多,盗贼群辈,水旱继有。虽四夷初定,然本以重赂厚利羁縻而服之,非畏威慕义者也。”他认为,百姓父子兄弟不能相保,鳏寡孤独不能自存的病源,“在人事不修”。因此,他一而再、再而三地上疏,乞求仁宗皇帝不要继续在徽号上增加“大仁”、“至治”字样,劝告仁宗正视问题,要“因灾祥以求治之得失,原谣俗以知政之善否”。看重民间流传的谣谚,从中了解时政利弊和吏治的好坏,倾听民众的哀怨和呼声,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好传统。刘敞是学问渊博的经学家,善于从儒学宝库中寻找经验教训,为改善当世统治提供理论依据。他破除对传注的迷信,独立思考,探寻六经义理,是为革除时弊服务的。《宋史·刘敞传》记载,他不论是任州官、朝官,或奉使契丹,都有良好的政绩。其弟刘攽、子刘奉世,也以政绩、学术著称。攽与敞同科进士,仕州县20年,累官至中书舍人。苏轼等人评议“攽博记能文章,政事侔古循吏,身兼数器,守道不回”。攽尤邃史学,预修《资治通鉴》,专职汉代部分。奉世,中进士第,官至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他优于吏治,文词雅赡,最精《汉书》学。

 

注解:

①《公是集》卷46,《论性》。

②《公是集》卷46,《论治》。

③《公是集》卷40,《患盗论》。

④《公是集》卷38,《师以得民论》。

⑤《公是集》卷42,《杂说九首》。

⑥《公是集》卷46,《言畏》。

⑦《公是集》卷46,《言治》。

⑧《公是集》卷47,《五百》。

⑨《公是集》卷32,《上仁宗乞固辞徽号》。

⑩《公是集》卷32,《上仁宗论灾变宜使儒臣据经义以言》;《宋史》卷319,《刘攽传》。

 

网页编辑  陈海霞

内容把关  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