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生态环境  
  源头演变及成就  
  经学与哲学  
  史学与地理学  
  文学与音韵学  
  科技与医药  
  戏剧与艺术  
  宗教与堪舆术  
  方言  
  民情风俗  
  名胜与文物  
  研究回顾  
  土特名产  
 
 
  首页>>江西文化>>经济与哲学
《爱莲说》和以诚为本论


周敦颐为政廉能,“堪充刑狱钱谷繁任使”,“屠奸剪弊,如快刀健斧,落手无留”。社会世事多乖,真伪杂糅,经验使他特别看重名节操守,绝不能有丝毫同流合污的痕迹。他写《爱莲说》,独重“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钟爱它“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

特征,称赞“莲,花之君子者也”。他借物咏志,抒发了对人生的态度和对自身的规范。与《爱莲说》呼应的《拙赋》,直率地表白出他的处世准则。

周敦颐被“对移”到偏远穷荒的永州之后,依旧追求“风清弊绝”的目标。或说他“拙”,他答曰:“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也。”于是他写《拙赋》曰:“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由崇君子品德,延伸到以诚信为本,圣贤可修养而至。周敦颐发展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的观点,提出养心不能止于寡欲,须“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贪欲不以多少论,只有达到“无”的境地,才能诚明而贤圣。由此他认为:“贤圣非性生,必养心而至之。”圣贤不是天生的,可以通过后天的修养而达到。这就在人性论上突破了先验论的束缚。

诚,是修养的最高境界。周敦颐的《通书》说:“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他引用《易经》的论点,把“诚”由道德范畴提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万物的产生与变化,都有“诚”在其中起关键作用,这个诚便具备了事物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使事物具有稳定性。所以,他又说:“寂然不动,诚也。”充分阐发“诚”的本原性意义,目的是定出规范社会人群行为的终极性界限。因此,万物原始性的“诚”落实到了人,他说:“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五常百行,即仁、义、礼、智、信和孝、悌、忠、信等伦常道德。这一系列的伦常要求,如果离开了诚,便不得其正,势必陷入邪暗闭塞。圣人之所以圣,就是能在五常百行间精诚中正。

“动而正曰道”,“故君子慎动”。一切行动要符合正道,而正道的标准即五常,“匪仁、匪义、匪礼、匪智、匪信,悉邪也”。

如何使人的行为符合正道呢?周敦颐认为,只有强化教育,尊重师道,“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周敦颐的言与行是一致的,但是社会实际往往使他碰壁。然而他坚持自己的志向,没有随波逐流,而是以名节自高,寓怀于尘埃之外,安居而终老于庐山,正所谓形骸归此,适其所愿。

 

注解:

①《周敦颐全书》卷5,《杂著·养心亭说》。

② 以上引文均见《周敦颐全书》卷3,《通书》第一至第七。

 

网页编辑  陈海霞

内容把关  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