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生态环境  
  源头演变及成就  
  经学与哲学  
  史学与地理学  
  文学与音韵学  
  科技与医药  
  戏剧与艺术  
  宗教与堪舆术  
  方言  
  民情风俗  
  名胜与文物  
  研究回顾  
  土特名产  
 
 
  首页>>江西文化>>经济与哲学
与“神不灭论”对立的自然观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后更名潜,江州寻阳郡柴桑县(

今江西星子县境内)人。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大司马,封长沙郡公。其祖陶茂官至武昌太守,父陶逸为安成太守。他8岁时父亲死去,家境破落。陶渊明少怀高尚,博学能文,有“猛志逸四海”的“济世”之志。任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和彭泽县令。随后便退隐躬耕,直至病殁。

江州地当要冲,是封建军阀必争之地,又是各种思潮激烈交锋的地区。一方面,魏晋以来崇尚老庄,玄学盛行,蔑视儒学、礼法;另一方面,佛道宗教泛滥。信奉五斗米道的王凝之任江州刺史,他宣传五斗米道教,也扶植慧远的佛教活动。慧远在东林寺邀集80多位高僧,大量翻译佛经;又邀集120多位名士信徒,共结白莲社,倡念佛法门,期生西方净土。还写出《明报应论》、《沙门不敬王者论》、《万佛影铭》等文章,系统宣传因果报应,制造唯心主义的理论根据。《沙门不敬王者论》的第五部分是《形尽神不灭论》,集中辩说人虽死而灵魂不灭,只是转移,因果报应会持续不断进行下去。佛教的泛滥,尤其是慧远文章的挑战,促成了哲学思想上形神关系的大论战。在这场争论中,陶渊明站在慧远的对立面。

陶渊明熟谙《诗》、《书》,有儒学素养,得知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人在浔阳城里讲说《周礼》,校雠经书,便兴奋地说:“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斯闻”、“老夫有所爱,思与尔为邻”。对佛教的大盛,他非常不安,“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毅然写出《形影神》等诗文,批驳慧远的“神不灭”论。

陶渊明先于《形影神》写出的《饮酒》诗曾诘问:“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指明因果报应的说法是虚妄的。这之后,他集中批驳形尽神存论。

《形影神》诗分三部分:《形赠影》、《影答形》、《神释》。形对影说:天地山川长在,草木逢春萌生,我们人呢,“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人生要死,死则没了,这是自然常理,尔不会怀疑。

接着,影对形说:“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形喜影亦喜,形悲影亦悲,形影不离,必同时死灭。

最后,神对形解释说:“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结托善恶同,安得不相语。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神对形坦诚相告,寿夭不可强求,死不可怕,应顺适自然变化。

陶渊明通过哲理性的诗,否定了慧远的神离形而独立存在的论点,明确指出不论贵贱贤愚,没有不死的,也没有不是形尽神灭的。

肯定形尽神灭是自然常理,对道教迷信也是一次批判。“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所谓长生久视,成为神仙的法术是不存在的。三皇与彭祖都已死了,“欲留不得住”,可见世上找不到不死药,丹砂符箓只是骗人的东西。

应该指出,陶渊明对佛道宗教迷信的批判是很不彻底的,是从个人苦乐的角度出发的,根本不涉及国家社会,不涉及东晋末年的黑暗政治,也没有论及江州地区民众的苦难。他在否定宗教迷信的时候,又宣传了玄学无为思想,要人们相信在自然无为、在醉酒中得到乐趣和精神慰藉。对“神不灭论”的彻底批判,是在梁朝范缜《神灭论》中才完成的。

 

注解:

①《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见《陶渊明集》卷2,第46页,中华书局1979年版。

②《饮酒》二十首之二十,见《陶渊明集》卷3,第99页。

③《陶渊明集》卷2,第3537页。

 

网页编辑  陈海霞

内容把关  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