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生态环境  
  初民、民族、移民与
荆楚文化
 
  教育与楚才  
  语言文字  
  文学大观  
  表演艺术  
  造型艺术  
  科学技术  
  史地学术  
  巫术与宗教  
  生活与风俗  
  哲学思想  
  传统文化的转型  
 
 
  首页>>荆楚文化>>哲学思想
“继善成性”



    王夫之从《周易》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的命题出发,构筑了他的天人关系学说与人性论学说。

他认为,天、人皆是道,天道是自在的自然,没有人格特征,无心、性,无灵魂。人与万物皆赋性于天,人性最初得自天道的,只是人性的容器,而人性内涵的充实盛满,在于后

天的受取,受取的多寡纯驳,决定了人性的美恶。

若仅以天道为人道,则人将无异禽兽,甚至可能不如禽兽,动物本能(天明)纯出乎天道,人则有人道,就是人的能动性、社会性。智、仁、勇,是动物也具有的,而“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的“好学”、“力行”、“知耻”,则是人所独具的,“近”字,应当解为“《易》之所谓继也”。人有“在人之天道”,即“命”,即人的自然属性,是“性之量”;而“人道”,即人的社会属性,是“性之真”。“人道”既不离“天道”,又要扬弃与超越“天道”。天道无为而人道有为,有为取代无为,就宣告了“人道”的诞生。

人性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不离“天道”,另一方面则是扬弃与超越“天道”,“继”中有弃。

王夫之主张性善论。尽管性善之说本身无甚新意,但他的论证方式很独到,内中不乏有价值的思想。

道并不就是善,但是善来自道。道可以善称,就在“命”也就是“继”这个节骨眼上。天降命于万物,惟有人最得二气分剂之宜,于受命之际获得“善”。人性有善,纯是天工,人力无与。继善之后,还要成性,“成”这个环节,人就起着决定作用了。如果不从继、成这样的次序来揭示天道与人性的关系,就会将天道与人性混同起来,孟子就有这样的问题。有时,王夫之也以“气化”说明人性的由来,继善即受取天地的气化,成性即将所继之气凝聚为质。

人性的形成不仅是人生之初一时之事,这一点上,王夫之承认自己与先儒不合。“天无一日而息其命,人无一日而不承命于天”。后天受命较先天更重要,“此有生以后之命,功埒生初,而有生以后之所造为尤倍也”。他诘问道:“天命无心而不息,岂知此为人生之初,而尽施与一生之具,此为人生之后,遂已其事而听之乎?又岂初生之顷,有可迓命之资,而有生之后,一同于死而不能受耶?”他认为,如果在这个问题上陷入误区,将会为迷信邪说留下余地,“一归之于初生,而术数小道由此兴矣”(《读四书大全说》卷五)。

他不赞同宋儒把人性分解为“天理之性”与“气质之性”并对后者加以贬抑的主张,与不离气言理的世界观相联系,他认为不能离气质之性言天理之性,他不相信“本然之性以外别有一气质之性”,而认为性都是“气质中之性”(《读四书大全说》卷七)。“气质中之性”是“善”的,而“恶”的产生,是由于“人有所不继”(《周易外传》卷五)。

王夫之“继善成性”说在理论上解决了什么问题呢?给人性奠定了一个自然的基础,此其一;为修养论张了目,性日生日成,实际上主张渐修渐悟渐成,在人性论上批判了禅宗佛学与陆王心学,此其二;在人性论学说方面对他一向服膺的张载有所突破,比起程朱理学来,王夫之给人类实践找出了更大的意义——成就人性的意义,此其三。

在理欲观方面,王夫之兼踵朱熹及湖湘学派胡宏、张栻的步武。

他赞成胡宏朱熹关于“天理人欲同行而异情”的主张,认为“阳主性而阴主形,理自性生,欲以形开。其或冀夫欲尽而理乃孤行,亦似矣。然天理人欲同行而异情,异情者异其变化之几,同行者同其形色之实”(《周易外传》卷五)。

人欲中自有天理,如温饱的欲求,是人欲也是天理,更确切地说是“在人之天道”,这是理欲同行;天无心,而人于衣食有所嗜好,这是理与欲异情。欲中见理,正如性中见道,“私欲之中,天理所寓”(《读四书大全说》卷二)。人性是理欲的结合,“性者,生之理也”,“理不离欲”,正是“理不离气”的观点与方法在理欲观上的贯彻。王夫之在思辩理性上已有正确的判断,但在价值理性上却选了择程朱常谈。

他时而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认为“只理便谓之天,只欲便谓之人”(《读四书大全说》卷四)。他说过“欲即理”,但特指圣人。理欲对立统一,正是天人对立统一的体现,王夫之抬出圣人来解决理与欲、天与人的矛盾,以达到天理与人欲的同一,但这种同一只能是天理吞噬人欲,因为“圣人”仅是天理的化身。他还以所谓“大人”与“小人”分别担当“理”与“欲”的角色:“大人”“以身为物而为道所用”;“小人”则“从嗜欲以沉溺不反,从记诵以玩物丧志,心尽于形器之中”(《张子正蒙注》卷二)。“小人”役于“物”与“大人”役于“道”,不同样都是人的异化吗?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