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字敬夫,又字乐斋,号南轩,宋代汉州绵竹(今四川广汉)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卒于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他的父亲张浚是著名政治家张浚,也是一位硕儒,绍兴八年,谪居永州(今属湖南),绍兴三十一年,获得起复,移判潭州(今长沙),张栻随父到潭州,创建了城南书院。孝宗即位,
再次起用张浚主持抗金军务,张栻在父亲手下当参谋和助手,他关于恢复疆土合乎天理的议论深得宋孝宗赏识。父亲去世后他护丧归葬湖南,丁忧期间,受聘主讲岳麓书院。乾道五年(1169年)出知严州(治所在今浙江建德)、袁州(今江西宜春),累年赋闲、讲学后,历任静江知府、广西经略安抚使、湖北转运副使,江陵知府、湖北安抚使。舆论称他“有公辅之望”,不料英年早逝。张栻官声较高,裁抑贪污,勇于直言。宋代理学家中,他的地位很显要,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陈亮称他为“一世学者宗师”;《宋史》列传中,张栻与朱熹同卷并列,这本身就可以看做某种评价。
张栻是胡宏的弟子,初以书信向胡宏请教,但正式从胡宏受学时间很短,虽获升堂入室,但只见了一两面,胡宏就去世了。他主要靠自学掌握了胡宏学说。张浚的思想学术,对他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这是“孝道”的应有之义。他与朱熹交往甚密,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携弟子到湖南访张,逗留两个月左右,与之进行过深入讨论,朱熹对同世学者少所许可,但对张栻却大为赞赏。张栻死后,吕祖谦也在给陈亮的信中称赞张栻“不自是,不尚同,则相识中未见两人也。”[1]
全祖望说:“南轩似明道,晦翁似伊川”[2],这样比附,很有意思:张栻与朱熹,不论从学术特色、思想风格来说,还是在性格上,都分别与程颢、程颐相类。
注解:
[1]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南轩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
[2]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南轩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