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胡安国家族学人集团
宋代理学的湖湘学派,创自胡安国与其子胡寅、胡宏。清光绪朝《湘潭县志》载:“道学开自周敦颐,乡邦无传其学者,至安国及子寅、宏来发明之”[1]。
胡安国,字康侯,宋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生于熙宁七年(1074年),卒于绍
兴八年(1138年)。他早年曾拜二程友生为师,二十三岁中进士,后历任州学、太学教官,诸路提学,徽宗朝,曾因得罪蔡京而被除名,并托病隐居。靖康元年(1126年),胡安国被征人朝为中书舍人,旋即因与当政者不合而被外放通州,这倒使他逃过一劫:十多天后,开封被围,北宋随即灭亡。乱离之际,胡安国暂避荆门行止难定之时,长沙人黎明等备船将他接到湖南安下家来。高宗朝胡安国历任给事中、中书舍人兼侍讲。以地望,胡安国被称做“武夷先生”。
他心仪二程,与程门高足杨时、谢良佐、游酢有密切往来。杨、谢的官运都不如他,但他能折节讨教,嘉话颇多。朱熹谓胡曾执弟子礼于谢门,而全祖望不认同此说[2],其实,即使胡安国本人不承认师从过谢良佐,亦不过如程颐不承认师从过周敦颐——宋人似不及前人师门礼重。
胡安国以治《春秋》名世。他兼取诸家之长,但基本上是走“今文经学”的路子,事按《左传》,义采《公羊》、《谷梁》,实际将《春秋》当作某种政治哲学在研究,重视发掘其中的“义理”,这体现了宋学的时代精神。他发挥《春秋》的“尊王攘夷”之义,这在两宋之际是有独特意义的。
胡安国的学说,曾在湖南产生过很大影响。除子侄诸孙外,他在湖湘地区的学术传人还有长沙人谭知礼、黎明,湘潭人杨训、彪虎臣,衡山人乐洪、向沈,还有流寓湖南的避难者、游宦者等等。此外,他与湖北也颇有缘分,早年在荆门军、湖北路任教职和学差时,就十分器重并荐拔了荆门学者朱震。他很喜爱荆门,如不是黎明特别热情地邀走,本打算长期寓居于此的。
胡寅,字明仲,生于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是胡安国的侄儿与养子,靖康间仕为秘书省校书郎。金灭北宋,胡寅弃官回乡。宋高宗即位后,胡寅数度人朝,因反对与金议和,不能见容于孱主与权相,先后受到吕颐浩、秦桧等排挤和打击,与主战将相同进退。他被人们称为“致堂先生”。
胡宏,字仁仲,胡安国之子,生于北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一说崇宁元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一说绍兴三十一年)。由于恩荫,他有一个“承务郎”的虚衔,但并未做官。秦桧当权时,有意拉拢胡宏兄弟,遭到他严辞拒绝。胡宏尖锐地批评宋高宗“北面事仇,偷安江左”,既表明了严正的民族大义,也等于明示他绝意仕宦。胡宏的学术成就高于父兄,他与胡寅一起在荆门从学于程颐的门生杨时、侯师圣,但“家学”给了他更大的影响,他“卒传其父之学”。湖湘后学,称胡宏为“五峰先生”。
胡安国一家,形成了一个有影响的家族学人集团,子侄辈除胡寅、胡宏外还有胡宁、胡宪、胡实,孙辈胡大正、胡大本、胡大时、胡大原等,皆学有所本,声名彰闻,如胡宪就曾是朱熹的老师。这个家族成员中大部分寓居湖南,在湖湘学派形成之初,构成了学派的骨干,作出了特殊的贡献。诸胡受胡安国的影响,于《春秋》之学有专功;诸胡影响致使两湖经学家数百年都走“今文经学”之路。
注解:
[1] 转引自杨金鑫:《湖湘学源流论》,《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第1期。
[2] 黄宗羲、全祖望:《宋元学案·武夷学案》,中华书局,1986年。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