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以后的埋葬习俗,基本上沿用了东汉以后形成的制度,砖室墓成为了一种比较常见的埋葬形式,不过在具体的细节上,不同的时代仍各自有其特点。
魏晋时期的砖室墓,相对于东汉时期的主要变化有:墓壁的砌法平铺直砌的方法比较少见,多见的是所谓“三顺一丁”的砌法,也即墓砖在每平砌
三层以后,再竖着砌一层,如此反复,直至起券之处。墓顶除拱形的券顶之外,出现两面斜坡式的叠涩顶和所谓“四隅券进”式的穹窿顶。有前后室的墓葬其前室往往有砖砌的祭台,后室的后部有高出地面的棺床,有的墓中还见有砖砌的灯台,单室墓则祭台在前部,棺床在后部。墓室的底部常常设置有排水沟。可见各类设施较之东汉时期已更为完备。墓室的平面结构,单室墓有长方形、凸字形(有甬道)等,多室墓有横前堂单后室或双后室墓、中字形墓(有甬道,前室作横长方形并在两侧往往有耳室,后室较前室窄,作长方形,由此构成类似中字的结构)、凸字形墓、双凸字形墓(因前后室的前部均有甬道,从而形成所谓双凸字的结构)等。[1]
湖北鄂城孙将军墓,该墓由甬道、前室、后室构成,总长9.03米。墓壁砌法为三顺一丁。前室为横堂式,券顶,左右各有一耳室,前室左右两侧各有一砖砌祭台,是用三层砖平铺而成。前室与后室之间有一过道,后室长方形,左侧砌一棺床,也是用三层砖平砌而成,长2.34米,宽1.42米。[2]
武昌任家湾黄武六年墓,该墓为中字形墓,全长7.15米,由墓道、甬道、前室、左右耳室和后室组成。墓壁砌法为三顺一丁。前室接近方形,长1.99米,宽2.1米,左右各有一耳室。前室与后室之间有券门一道。后室为长方形,长3米,宽1.6米,地面比前室高出0.05米,后壁上砌有一个小龛。[3]
鄂城石山二号墓,该墓全长7.63米,平面结构为双凸字形,由前甬道、前室、后甬道、后室组成。墓壁的砌法是二顺一丁和三顺一丁。顶为穹窿式,其中因前室为方形,故其顶为圆形穹窿顶,后室为长方形,故其顶为椭圆形穹窿顶。前室左侧有一长方形祭台,长1.74米,宽0.68米。[4]
湖南安乡西晋刘宏墓,该墓残长6.2米,宽1.4~1.6米,平面结构为凸字形,由墓道、甬道和墓室构成。墓壁的砌法是平铺直砌。墓顶作四隅券进式穹窿顶。墓室为正方形,四壁微外弧,墓室中央横砌棺床,其长度与墓宽相等,宽度0.86米,木棺放在棺床的东端。墓室内近中央的位置发现一件铁帐架,四边共发现12杖弯铁钉,帐架上附着有夹纻胎的漆帐环,墓室四角2~2.2米高处和顶部的砖缝中有钉痕,推测墓内曾张有帷帐。[5]
注解:
[1] 参见杨宝成、黄锡全主编:《湖北考古发现与研究》第六章,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
[2] 鄂城县博物馆:《鄂城东吴孙将军墓》,《考古》1978年第3期。
[3] 武汉市文管会:《武昌任家湾六朝初期墓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12期。
[4] 湖北省博物馆:《鄂城两座晋墓的发掘》,《江汉考古》1984年第3期。
[5] 安乡县文管所:《湖南安乡西晋刘宏墓》,《文物》1993年第11期。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