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浴佛节(四月八、牛王节、姑娘节)
农历四月八日,相传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日。这一天,各地寺庙都要举行浴佛法会。在佛堂设灌佛盘,盘中安置佛祖金像,僧侣、居士和信众都要以香汤沐浴金像,纪念佛诞日。古代香汤很讲究,《高僧传·摩歌利头》说:“四月八日浴佛,以都梁香
为青色水,郁金香为赤色水,丘隆香为白色水,附子香为黄色水,安息香为黑色水,以灌佛顶也。”清代的香汤多为糖水,近代以来多用清水。
三国时浴佛节规模很大,这一天免费为民众提供酒饭。《三国志·刘繇传》记:“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南北朝时已在各地民间普及。《宋书·刘敬宣传》记:“四月八日,敬宣见众人灌佛。”宋代有求饮浴佛水之俗。宋《醉翁谈录》记:“浴佛既毕,观者并求浴佛水饮漱也。”
荆楚地区普遍过浴佛节,并且在这一天有做乌米饭的习俗。清《荆州府志》记:“四月八日浴佛,寺刹作龙华会。”清《长沙县志》记:“四月八日,造乌米饭相馈,谓之青精饭。僧寺作浴佛节。”乌米饭的做法,清《宁远县志》有载:“四月八日浴佛节,取枫、柿、桐、杨诸叶合舂,取水浸糯米,造乌饭相馈赠,盖青精饭之遗意。”这一天,很多地方流行“嫁毛娘”活动,意思是将毛虫远嫁他乡,不要危害本地的庄稼。湖北鄂西、宜昌一带的土家族此风最盛。清《长阳县志》说:“四月孟夏八日乃浴佛日,俗用僧人建佛祖会。家家梅红签作十字形,书韵语四句贴壁,借佛力使屋上不生毛虫,名曰嫁毛娘。此盖岭东西风俗也。”这种“韵语四句”多种多样,如:“佛祖圣诞,书此驱虫。”又如:“佛生四月八,毛娘今日嫁,嫁出青山外,永不回我家。”
浴佛节主要在汉族中流行,是个不十分重要的节日。但是在以荆楚为发祥地的苗族中,“四月八”却几乎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苗族早在黄帝时代就生活在荆楚地区,当时称“三苗”。《史记·吴起传》说:“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他们的首领叫蚩尤,曾与黄帝大战而败北。湘西苗族中普遍传说,蚩尤被黄帝活捉后坚决不投降,四月八日被杀。蚩尤冤魂不散,时常托梦给苗族民众。几千年来,苗民在四月初八举办椎牛祭祖,祀奉蚩尤。椎牛俗称“吃牛”,是湘西苗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之一。这个节日在古代的内容主要是敬祖先,讲古根,即讲述天地产生、山川形成、人类出现、苗族迁徙、吃牛缘故等等。其仪式的高潮是用标枪刺死一头肥壮的大公牛,祭祖完毕后参加者煮食牛肉。现代四月八仍然是苗族最大的节日之一,但主要成为农产品交易和文艺体育比赛的节日。这一天要赶集赶墟,要赛歌赛舞赛马,斗牛斗马斗鸟,还有拔河、上刀山等。
今天贵州、广西、云南等地的苗族都是历史上从荆楚迁徙而去的,他们大多保持着四月八这个节日。这个节日又称牛王节,因为这一天除了椎牛以外,苗族还通过一系列的敬牛(以“牛”谐“尤”)活动来纪念蚩尤。这一天据说是牛的生日,耕牛不出工,吃青草、稀饭和鸡蛋汤。有的地方给牛洗澡,打扫牛栏,除虱治病。在荆楚地区,部分汉族(如南漳县)、侗族(如湘西)、瑶族(如江永)也都过牛王节。荆楚以外,壮、布依、畲、水、仫佬等许多民族都过牛王节,或称牛魂节、牛神节、斗牛节等。
四月八也是湘、桂、黔交界地区侗族的重要民族节日,称姑娘节。传说侗族有个女英雄杨八美,用计谋送乌米饭给牢中的哥哥,使其逃出监狱,领导义军攻克柳州城。为纪念杨八美,有此节日。这一天,出嫁姑娘要回娘家,与同村姊妹相聚玩耍。煮乌米饭带回婆家。无独有偶,湘南瑶族在这一天也过女儿节,又称斗牛节。这一天,年轻女孩子不工作,放假一天。先用乌米饭喂牛,祝贺它的生日。然后与同村姊妹相邀结伴,自带食品去山林泉边野餐,野餐当地俗称“斗牛”。自带的食品一般要有“三花”;煮花蛋,花糍粑,用米粉、蜂蜜、芝麻做的花糖。三花食品上都要有自己设计的女红图案。有趣的是,苗族和土家族也有类似的妇女节日。苗族称姊妹节,比四月八早二十多天,在三月十五日过节。这一天女性有充分自由,不劳动,不做家务,接待女友,约会男友。不过最主要的活动是姊妹们各带美味佳食集体聚餐,吃彩色糯米饭。晚上她们出去“游方”,就是对歌,恋爱与幽会。鄂西土家族的妇女节称女儿节,比四月八晚二十多天,在五月初三过节。这一天,妇女们一律穿花边短衣,八幅长裙,赶集,歌舞,谈情说爱。
总之,对于荆楚地区的少数民族而言,四月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至于它的椎牛、牛生日、姑娘节的内容,与主要是汉族的浴佛节有什么关系,留待今后去研究。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