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全称“禅那”,意为“静虑”或“思维修”。静虑有两层意思:“静其思虑”与“静中思虑”,前者属“止”(定),后者属“观”(慧)。在佛教里,一般称作“禅定”或者“禅观”。它是佛教僧侣主义的一种基本功夫,在传统佛教里,无论大乘或小乘,都非常重视对于“禅”的修炼。宗密曾有云
:
然禅定一行,最为神妙,能发起性上无漏智慧,一切妙用,万德万行,乃至神通光明,皆从定发。故三乘学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离此无路。[1]在隋唐以前,禅学曾经是佛教史上一个具有很大影响的流派;特别是在南北朝时期的北方,禅学地位,尤其重要,其著名的禅僧有菩提达摩和僧稠。这时的禅学以经典教义为依据,就连后来被禅宗追认为“东土初祖”的达摩,也要“藉教悟宗”。在方法上,他们都主张“渐修”。所以,传统的禅学,和后来的禅宗是根本不同的。为了表明两者的区别,禅宗中人把传统的禅学叫做“如来禅”,而称禅宗为“祖师禅”。前者是“藉教悟宗”,后者是“教外别传”;前者是“渐修”,后者是“顿悟”。
所谓教外别传,盖谓灵山会中,如来拈花,迦叶微笑,即是付法。迦叶遂为印度禅宗初祖。秘密相传,以至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授法于菩提达摩,达摩于梁武帝时来华,是为中国禅宗初祖。达摩传慧可,可传僧璨,璨传道信,信传弘忍,忍传慧能。慧能世称为禅宗六祖,与其同学神秀分为南北二宗。此为禅宗定祖法系之大概。但实际上,所谓“西天二十八祖”和“东土五祖”的传承法系,都不过是六祖以后禅宗各派门徒杜撰附会出来的。禅宗真正的创始人,应当是六祖慧能。
达摩禅法以“定学”为高,讲求“凝住”、“壁观”,仍然是传统禅学的方法。慧可虽是达摩弟子,但《续高僧传》卷16本传称他“从学六载,精究一乘,理事兼容,苦乐无融。……可乃奋其奇辩,呈其心要,故得言满天下,意非建立;玄籍遐览,未始经心。”看来竟是以善辩义理为长。《慧可传》称他“卒无荣嗣”,见并无传法于僧璨之事。弘忍确为道信之弟子,但道信师承何人,却并无记载。因此,神宗所谓的“东土五祖”之法系并无根据。尽管如此,当道信时代(580~651年),达摩禅法已流布天下,却是无疑。道信之徒法融居牛头山,开牛头宗;而弘忍居黄梅东山,遂为东山法门。
弘忍(602~675年),俗姓周,今湖北黄梅人。年7岁,随道信出家,信知其可教,“悉以其道授之”。弘忍学成后,善于发挥《金刚般若》之义旨,徒党益众,传有七百余僧。弘忍的著作,现大都佚失,从仅存的《最上乘论》来看,其思想基本上未出大乘有宗的范畴,仍是“藉教悟宗”的传统禅学的路子;而从“但能凝然守心,妄念不生”,“涅?法”就会“自然显现”这一点看,则确乎已启禅宗“顿教”思想的端绪。可以说,弘忍是一个由禅学向禅宗过渡的人物。
慧能(638~713年),俗姓卢,南海新会(今广东新会)人。年24辞亲出家,到蕲州黄梅县冯茂山,拜弘忍为师。据《坛经》记载,弘忍先令慧能在寺内作粗使役,于碓房舂米。后因书写了悟道偈,得到弘忍的赏识,付以衣钵。慧能请人帮他书写出来的得法偈,共有两首,其一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其二是: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这是见于《大正藏》卷48法海本《坛经》中所记载的慧能得法偈。而在惠昕、宗宝改编的《六祖坛经》中,这两首偈文,变成了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世所共知的,倒是后面的这首偈文;而法海本的偈文,反而不为世人所了解。两相比较,法海本的偈文,显得更真实一些。因为“佛性常清净”,比起“本来无一物”来,更能代表慧能的思想。
慧能的“得法偈”,是针对弘忍的上座弟子神秀的偈文提出来的。神秀的偈文是:
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佛教史上,根据这两首截然不同的偈文,把禅宗分为南、北——“顿”、“渐”两派。北宗神秀,列为渐教,但其思想主张到底如何,却已不能详知,想必仍守达摩之旧法。神秀在弘忍死后,为武则天迎入长安,亲加跪礼,闻风来拜者日至数万。中宗即位,尤加礼敬。乃神秀死,中宗令其弟子普寂统其法众,亦为时人所重。几十年间,京洛两河,皆宗神秀。至天宝初(约742年),慧能的弟子菏泽大师神会入洛阳大行禅法,渐修之教乃荡然无存,普寂之门衰歇。
慧能学说之根本要义在于顿悟见性,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法海本《坛经》开宗明义地指出:
说通及心通,如日至虚空。惟传顿教法,出世破邪宗。
“说通及心通”,语出《椤伽》。“说”指用以“度人”的教法;“心”指“自证”之“真如本性”。心、说兼通,如日行空,自在无碍。而“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而“自身心”又以“真如佛性”为“体性”。也就是说,“真如佛性”是人及非人,“一切万法”的本体。所以,此岸与彼岸、众生与佛陀之间,并无难以逾越的鸿沟,只不过在于“迷”、“悟”甚至“一念”之间而已。慧能说:
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佛。迷来经累劫,悟则那间。[2]
这正是禅宗之所以是顿教的原因。所谓“一灯能除千年,一智能灭万年愚”,“见性成佛”等等,都是对南禅宗法门的很好概括。
慧能得承弘忍衣钵后,并没有能在东山立足,而是立即南下,隐遁了16年之久,直到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才正式出来在岭南地区公开传法。后来,慧能长期住在曹溪宝林寺(在今广东韶关),所以又称为“曹溪大师”。慧能虽创顿门,但当其在世之日,南禅的影响盖不出南岭一带。当时,神秀曾长期居留荆州当阳山度门寺,推测禅宗北宗在荆楚地区的影响较大。至神会北上,先住南阳,后入洛阳,击败普寂,南禅乃得大行。怀让、希迁等对禅宗在荆楚地区的传播起了很大作用。
怀让(677~744年),俗姓杜,金州安康(今陕西安康)人。自幼出家,后到曹溪,从慧能学禅。《传法正宗记》卷7说他“事大鉴历十五载。寻往南岳,居般若精舍,四方学者归之”。[3]从此便开南岳一系,所以被称为“南岳怀让”。怀让弟子马祖道一初居南岳福严寺,在肃、代二宗时,居于洪州(今江西南昌),大扬怀让之教旨,于是有洪州宗(亦名江西宗)。马祖道一传于百丈怀海,百丈怀海复传灵皊(771—853年)。灵皊,俗姓赵,福州长溪(今福建霞浦县南)人,年15出家,先习大小乘经律,继参怀海,学成后住潭州(今湖南长沙)沩山,因被称为“沩山灵皊”。其弟子慧寂长住袁州(今江西宜春)仰山,因被称为“仰山慧寂”,是为沩仰宗。沩仰宗在今湖南、江西影响较大。
慧能弟子有青原行思,其弟子有石头希迁。希迁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高要)人。早年曾赴曹溪,后拜青原行思为师,传其法。天宝初至南岳,结庵于南台寺东的大石上,“石头行尚”即因此得名。青原一系在唐末五代,渐衍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在荆楚地区都有寺院。此外,系出南岳的临济宗在荆楚地区也有寺院。禅宗的派别非常复杂,兹撮其大派表列如下:
弘忍(东山法门)神秀(北宗)普寂慧能(南宗)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百丈怀海沩山灵皊仰山慧寂(沩仰宗)黄檗希运临济义玄(临济宗)(中经五世)石霜楚圆黄龙慧南(黄龙派)杨岐方会(杨岐派)青原行思石头希迁药山惟俨云岩昙晟洞山良价曹山本寂(曹洞宗)天皇道悟龙潭崇信德山宣鉴雪峰义存云门文偃(云门宗)玄沙师备罗汉桂琛清凉文益(法眼宗)
注解:
[1] 《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一,见《大正藏》卷48。
[2] 《大正藏》卷48,法海《坛经》。
[3] 见《大正藏》卷51,第749页。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