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在宋代,由于统治者尤其是太宗、真宗、徽宗的推崇,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主要流派有茅山派、上清派以及南宋时期北方兴起的太一教、真大道教、全真教等。
武当山道教在这一时期有进一步发展。北宋宣和年间曾在这里新修道观。南宋时期,武当山“介乎金宋之间,百年之中,三罹劫火”。[1
]五龙观成为废墟,紫霄宫“十五六年无人迹”。[2]但正是这个时期,由于武当道士流散民间,武当真武神的影响日益扩大。蒙古灭金前后,蒙军“兵摇襄汉,均民走鄂,深以神德不能忘,鸣于官,行武当祠于鄂,为冲霄坛”,此坛后改升为武昌路武当万寿崇宁宫。[3]
南宋嘉定时,道士雷时中(1221~1295年)以行天心正法著名。天心正法派由天师道衍化而来。雷时中,字可权,号默庵,祖籍江西,迁居武昌金牛镇,自号双桥老人。雷时中原来是个儒生,传说他偶遇路时中下降,传授他“天心正法秘要”,乃于武昌金牛镇置坛,广收徒众,加以发扬,天心正法遂大行于世。天心正法强调作法者内修,内外相合,其法才灵验。路时中所编《无上三天玉堂大法》说:“道在我身,得其要旨修之久则可以成真,吾之真元既成,将有余而补不足,所以莫非法也。”至雷时中,特重《度人经》,“每岁化导世人及开度弟子,皆先令其精心诵经”,谓“非惟十遍可以度人,乃在平日修炼自己,以究返还之妙。”[4]他博采儒释二家之学,归于一家,融会贯通,写有《心法序要》、《道法直指》、《原道歌》等著作。他的弟子数千人,“分东南、西蜀两派。首度卢、李二宗师及南康查泰宇,由是卢、李之道行于西蜀,泰宇之道行乎东南。”[5]
湖北通山县九宫山也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九宫之得名,即与道教有关。《太平御览》卷48引《武昌记》说:“晋安王兄弟九人造九宫殿于此,山遂以(九宫)为名。”又《湖广通志》曰:“九宫有九宫观,崇奉九真,以应九宫之名。”“九宫”本身也是道教名词。道教以为人的头脑分为九部,即四方四隅加上中央,均系神灵居住之所,故名“九宫”。
九宫山道教的开山祖师张道清,系南宋著名道士,道术深厚,技艺高超,于孝宗淳熙十四年(1487年)在山上建了九座宫观,“石坊翘峙,金门铁瓦”,宏丽壮观,香火极盛,岿然成为道教圣地。道清在九宫山设坛传教,弟子众多,声势极盛,蔚成一派,后来他被宋宁宗封为九宫山道派的开山祖。开禧三年(1207年)张道清仙逝后,宋宁宗敕建“真君石殿”,以供奉其装金肉身。肉身保存了600余年未腐,可惜在太平天国时期被毁。但真君石殿却是这座道教名山遗存下来的历史胜迹。
湖南地区建于两宋的宫观大约有25座。[6]较有名的有攸县阳昇观、茶陵长生观,衡山黄庭观,平江金铺观、葆真观,桃源桃花观等。
桃花源为宋代湖南道教圣地,位于湖南桃源山。山上有桃花观、桃川宫等。宋太宗淳化元年,朗州(今常德)守臣奉诏修桃源观,建造五百仙人阁,赐名望仙阁。桃川宫在宋时也多次修复。
何仙姑、胡元雅等人是这一时期湖南著名的道教人物。胡元雅,茶陵人,雍熙中为青霞观主,死后宋真宗梦见元雅以里居姓名谒见,乃派有司寻访,见元雅已尸解,下诏为他立祠于炎帝庙旁,称“感应真观”。何仙姑则是富有传奇色彩的道教人物,被奉为“八仙”之一。据宋魏泰《东轩笔录》和《宋朝事实类苑》卷四三、卷七十记载,何仙姑为永州何氏之女,有一段神话般的经历,说是其年幼时遇一异人,吃了异人给的一个桃子后,就不知饥饿,而且能预算人的福祸前程,乡里人把她当神,建楼以供其居住,称其为何仙姑。
注解:
[1] 《武当福地总真集·序》,载《正统道藏》第609册。
[2] [元]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中,载《正统道藏》第609册。
[3] [元]许有壬:《至正集》卷63,《圭塘小稿》卷9。
[4]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5。
[5]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雷默庵传》。
[6] 据清光绪《湖南通志》卷238~240《方外·寺观》。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