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武当道观建筑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部,是一座道教名山,其间的建筑组群也是祖国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武当山传为三古玄武得道飞升之地,并因此而得名。唐初姚简在灵应峰建五龙洞据说是武当山宗教建筑之始。以后历代增建,至元代已有九宫八观等100多处各类建筑。惜乎其后大部毁于元末战火。
明成祖登基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曾调集军兵工匠数十万,历时12年,在武当山上修建了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十二亭以及三十九桥等一组大型建筑群(其中极少几处为后建)。形成了今日武当山上道教建筑的整体规模。这一组建筑群从玄宗门至金顶,以一条长约45公里的青石路为主线,以沿途的峰峦岩涧、山色树影为背景依次展开。在宏观上达到了一种峰劻路转、柳暗花明的园林艺术效果。而在微观上,一方面,武当山道教建筑的雕塑及绘画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例如玄岳门牌坊上雕刻的仙鹤游云、八仙祝寿、花鸟虫鱼,紫宵殿等建筑脊、檐上的飞龙天马、雄狮麒麟琉璃瓦饰,磨针井主体殿堂内的道教神话壁画以及各宫观殿堂中的神像等,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有力地烘托了各类建筑的主题风格。另一方面,这些建筑都能够有效地利用周围的地形地貌,使环境与建筑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能相得益彰。例如天乙真伏宫,也叫南岩石殿,是一座石砌仿木结构建筑,其内供奉三清、真武等神像,便是利用了紫霄岩壁立千仞的险绝形势,以增其威势。
有关武当山的建筑,我们想重点介绍一下金殿。
金殿位于武当群峰之巅,天柱峰顶,金殿均由铜铸构件拼装而成,除正面的槅扇门外,通体鎏金。丽日下金光万道,令人顿生崇仰之情;而雨过天晴之时又往往会在周围产生奇特的金顶叠影,更添其玄妙氛围。这是充分利用环境烘托建筑氛围的极好例证。
金殿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面阔三间,宽1.8米,进深4.2米,高5.5米,作重檐庑殿式仿木结构,安装在花岗岩砌成的基座上,周围环以石雕栏杆。
殿身以12根立柱支撑金殿重量,柱础作宝装莲花状。斗拱檐橼,构造精巧,额坊及天花板上都铸有流云等图案,线条自然流畅。脊饰龙、凤、狮、鱼等动物铜雕,颇为生动。
殿内的神像,供器也均为铜铸鎏金。正中供奉的真武大帝,高1.8米,重约10吨,其侧有金童玉女及水火二将随侍。真武的威严、金童玉女的恭谨、水火二将的刚猛,塑造得都极为传神。殿内“金光妙相”匾额乃康熙皇帝御笔亲书。藻井中悬挂的一颗宝珠,名曰:“避风珠”,据说能拒山风于殿门之外。其实金殿风吹不能进,雪飘不能入的奥秘,皆在于其铜铸构件结构精密,毫无缝隙,故而空气不能从墙体等处渗入,从而不能形成空气对流。殿内有名的景观“真武出汗”也是因为这种原因形成的。金殿内的真武神像每次下雨之前,躯干上都布满水珠。传言这是真武驱旱魔降大雨的前兆。实际上正是因每次下雨前,气压发生变化,殿内空气中的水分受挤压而又无法逸出殿外,于是便遇冷凝结,布满神像。
(二)南岳庙及南台寺和福严寺
南岳庙,位于南岳衡山脚下,始建于唐代以前。以后屡毁屡兴,一共经历过10余次大的修复。南岳庙规模宏大,南北长416米,东西宽191米,总面积 9.85万平方米,是五岳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布局也最完整,保留了宋、元、明、清各个时代的特点和风格。
南岳庙的主体建筑沿南北方向的中轴线依次展开,包括了前后九进和四个自然院落,由棂星门,奎星阁、正川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正殿、寝宫、北后门等建筑组成。两侧还有碑亭、回廊、厢房、钟鼓亭等辅助建筑。
由棂星门、奎星阁至正川门,包括两侧的碑亭、钟鼓楼构成了第一进院落。其中
奎星阁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修建的戏台,重檐歇山顶,宽35米,进深12米。
由正川门、御碑亭至嘉应门构成了第二进院落。其中御碑亭保存了部分宋、明时期的风格。嘉应门亦具有宋、明时期风格,并且在门内原来还有唐宋以来的碑亭刻47块。
由嘉应门开始,包括御书楼、正殿、寝殿以及两侧的回廊、厢房,构成了第三进院落。这是南岳庙的核心建筑群落。其中的御书楼原藏有几位皇帝的匾额和碑刻,惜已散失。
正殿是南岳庙的核心建筑,建在2米多高的后台基上,台基由144块汉白玉双面浮雕栏板围绕,现建筑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面阔七间,重檐歇山顶,殿内72根木柱象征南岳七十二峰,民国时期,木柱被花岗岩石柱替代。正殿屋脊上装饰的琉璃龙纹人物,背面及两侧墙面的泥塑麒麟、龙、云,正面木刻槅扇门上雕刻的二十四孝、十八学士下瀛州的故事,外廊有着古典戏剧和神话故事木刻浮雕的雀替,都是比较珍贵的艺术作品。①
由寝殿有北后门构成了第四进院落。其中寝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具有宋、明时期的建筑特点。
南台寺,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南岳镇。据《南岳志》载,寺始建于六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年)。唐玄宗天宝年间,佛教禅宗八世祖希迁曾在此著《草庵歌》、《参同契》等典籍,对缓和当时佛教的内部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禅宗的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即始创于此,故南台寺有“天下法源”之称。日本僧人道元来中国求法,即受戒于曹洞宗第十三代法孙如静,南台寺因此成为日本曹洞宗的“祖庭”。
南台寺现有建筑为清代重修。主体建筑为山门、前殿、大雄宝殿、藏经阁、西厢分别有知客堂、斋堂、禅堂、祖堂等。南台寺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4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佛教对外开放场所。②
福严寺,位于南岳掷镇峰下。据《南岳志》载,寺为佛教天台宗二祖慧思禅师建于南朝陈废帝光大元年(567年),名般若寺。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改名福严寺。寺至清代已荒芜不堪。同治九年(1870年),彭玉麟奉旨重修,始成今日规模。其主要建筑有山门、知客厅、岳神庙、正佛殿、方丈室、祖堂、说法堂等。山门两边的对联“六朝古刹,七祖道场”,让人联想到寺院的古老和其在佛教界的地位。寺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因为国务院所列全国汉族地区佛教对外开放场所。③
(三)荆楚名塔
塔,是在东汉以后,随着印度佛教的传入伴随而来的一种宗教建筑。这种宗教建筑一旦与中国传统的建筑相结合,便形成了一类外观多变,风格独特的建筑形式,风靡全国。这类建筑常见的形式有楼阁式、亭阁式、密檐式、覆待式、金刚宝座式、过街塔式以及花塔等。荆楚地区所见塔式建筑,以楼阁式为主,偶见有密檐式、覆待式、金刚宝座式以及花塔。
荆楚地区现存的古塔中,时代较早的是黄梅县的毗卢塔,该塔位于四祖寺的西侧,又名慈云塔,真身塔。相传为保存禅宗四祖道信真身而建,据说道信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圆寂于此塔。塔为单层石仿木结构,高约15米左右,平面略成正方形,重檐亭阁式。四面开门,不过北门是假门。这种形式还不多见。座上雕刻卷草、莲瓣等,浑厚流畅。
位于沙市南荆江大堤象鼻矶上的万寿宝塔,因其铜制塔刹上刻写有《金钢经》全文而显得与众不同。塔为八角六层楼阁式砖塔。高约40余米,基座石筑。塔身外壁设佛龛,每层均有,内置汉白玉石刻佛像,塔内外壁还嵌有大量砖雕佛像,这些雕砖并非在一地烧造,而是各州、府、县所捐献的,因而风格各异,很有特点。
位于襄阳城西广德寺内的广德寺塔,则是一座在全国也并不多见的金刚宝座多宝佛塔。该塔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高约17米,砖石结构。下面是八角形石台座,高近10米,东、南、西、北各有石砌卷门,南门上方有石匾额一方,刻“多宝佛塔”四个大字。八面壁上均有佛龛、佛像。由北门经左侧夹壁间的石阶拾级而上,即达台座顶。台座顶上有五塔,中间一座为覆待式喇嘛塔,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隅各有六角形密檐式实心塔一座。这种金刚宝座多宝佛塔除此之外,全国目前仅见5座。1978年,宝塔被国务院宣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三楚名刹玉泉寺内的那座铁塔,则是鼎盛时期的金属塔的典型代表。塔高17.9米,重达53.3吨,是我国现存最高、最重、最大的铁塔。塔建于北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是以铸模制范分层翻铸,然后将各层扣接在一起,全然不施焊接。塔座八角形,每角铸一托塔力士。塔身每层开四门,铸有佛像、菩萨、办侍等,另外每层的塔壁上还铸有“二龙戏珠”、“八仙过海”以及水波、花草等图案。每层塔的斗拱下,还铸有数以百计的小佛教。④
塔身略向前倾斜,却是工匠们有意而为。原来铁塔所面对的,是毫无遮挡的江汉平原,塔身前倾,就是为了与迎面而来的狂风骤雨相抗衡。
玉泉铁塔与玉泉寺一起,于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黄陵庙与宁远文庙
黄陵庙,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西北45公里处的长江南岸。其背后即是高耸入云的黄牛崖,门前即是滔滔长江水。黄陵庙据说始建于汉代,唐宣宗大中九年曾进行过扩建,现存建筑为明清重修。黄陵庙原名黄牛庙,是为了纪念神牛融崖导江而修。传说欧阳修贬居夷陵(今宜昌)县令时,改其名为黄陵庙,改而供奉大禹。今有考证黄牛庙改称黄陵庙当在明代。⑤
今存黄陵庙已仅剩山门、禹王殿、禹王殿侧的武侯祠等几座建筑,而原来的屈原殿、祖师殿、戏楼等则早已损毁不存。除禹王殿为明代建筑外,其余都是清末重修。总面积为4
800余平方米。
禹王殿是其核心建筑,为重檐歇山式,八架橼屋,灰筒板瓦屋顶。面阔五间18.44米,进深五间16.02米,高15.84米。大殿建筑在由砂土和破瓦砾构成的台基上,台基高约1.5米左右。大殿采用穿斗式梁架,整个木结构左右对称,36根木柱采用三圈环绕式布局,具有传统官式殿堂建筑的特点,表现出一种庄重、神圣的气氛。由于禹王殿的木架结构比较注意整体的构架,因此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故能历经数百年。期间多次大洪水均未能造成太大的破坏。
禹王殿高大的殿宇,衬以弧形高翘的屋角,使整座建筑产生一种飞动的韵律,屋脊、勾头、滴水等地方装饰的龙、凤、花卉等纹饰图案,不仅为大殿增添了活泼的气氛,也是比较珍贵的艺术作品。
禹王陵的36根木柱上,都留有洪水浸淹的痕迹,为我们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水文资料。⑥
文庙,也叫孔庙,自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孔庙也就被称作了文宣王庙,明代以后称为文庙,以与武庙(关帝庙)相对。
荆楚地区保存至今的文庙有一定数量,其中以宁远文庙最具代表性。宁远文庙既是目前中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文庙,同时也是我国现存文庙中始建年代最早的一处文庙之一。宁远文庙始建于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以后历代都曾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光绪八年(1882年)历时十载重建的,共耗费白银六万余两。
宁远文庙宋用前园后院对称式建筑布局,主次分明,结构严谨,典雅庄重。整个建筑全长160.8米,宽65米,沿中轴线自南向北有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两侧是登圣坊、步贤坊、起凤门、腾蛟门、名宦祠、乡贤祠、东庑、西庑、明伦堂、尊经阁。
大成庙是文庙的核心建筑,宁远文庙的大成殿,面阔五间宽21米,进深三间深12米,高16.5米,重檐歇山顶,覆以黄色琉璃瓦。殿前建有1.5米高的须弥座月台,月台正前方为3米长的云龙丹墀,其上浮雕五龙戏珠图案。殿内神龛内有高达4米的孔子座像,梁上悬挂清代皇帝题匾,周围墙上绘有记载孔子生平的《圣迹图》,檐下及梁上有木雕彩绘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尤其是大殿四周20根檐柱是以高4.5米的整块灰色大理石制成,其前后廊石柱直径达0.8米,以高浮雕加镂空的工艺雕刻蟠龙、飞凤图案,技艺高超,在古建筑中极为少见。
宁远文庙于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注释:
① 参见《湖南志省·文物志》南岳庙条,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
② 参见《湖南省志·文物志》,湖南出版社1995版。
③ 参见《湖南省志·文物志》,湖南出版社1995版。
④ 参见罗哲文:《中国古塔》,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孙启康:《论襄阳广德寺多宝佛塔》,《江汉考古》1980.第1期。
⑤ 杜国荣等:《黄陵庙名称的由来》,《江汉考古》1997第4期。
⑥ 参见:吴晓《对宜昌县黄陵庙禹王殿的初步分析》,《江汉考古》1989第3期。
网页编辑
陈海霞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