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生态环境  
  初民、民族、移民与
荆楚文化
 
  教育与楚才  
  语言文字  
  文学大观  
  表演艺术  
  造型艺术  
  科学技术  
  史地学术  
  巫术与宗教  
  生活与风俗  
  哲学思想  
  传统文化的转型  
 
 
  首页>>荆楚文化>>造型艺术
楚宫、明陵


()周代楚国的宫殿建筑

楚国宫殿建筑规模宠壮,为世人所推崇。其中尤以纪南城的宫殿建筑与行宫章华台的建筑比较典型。



在纪南城已发现的84座楚台基中,有61座比较集中地分布在城东南部的宫殿区(现为松柏区),排列较为整齐,从分布状态来看一般为23座台基集中为一组,最大的宫殿台基长达130、宽约100,依山傍水,环境幽雅。已发掘的30号台基,位于宫殿区的东北角。30号夯土台基为早晚两期宫室建筑遗迹,早期宫室基址大都为晚期夯土台基所叠压,从没有被叠压的部分来看,坐西朝东,为早期宫殿遗迹。晚期的宫室基础被倒塌的墙土、瓦砾所覆盖,保存较好。夯土台、墙基、柱洞、磉墩(屋檐下面的柱基)、散水(房屋边缘斜坡)及排水沟,还有水井、灰坑、窖穴等构成宫室原貌的遗迹。台基呈长方形,长80、宽54,高1.21.5。墙基长63、宽14,坐北朝南,隔墙将其分为东西两大殿堂。墙基宽3,墙体宽1夯土板筑,墙内嵌有成排的明暗柱。北墙基外12和南墙基外14各有两排承受大型立柱的磉墩,是厅廊建筑的遗迹。厅廊立柱外有3.5的坡状散水,散水外边为排水沟,发现有排水陶管。从倒塌的房屋遗迹来看,当为盖瓦的四阿重檐的宫室。从精工嵌错花纹的铜门环可以窥见宫殿的华丽雄伟。30号建筑遗迹初步揭示了楚国宫室建筑,宏伟华丽的景象及其建筑技艺。[1]

楚国的行宫别馆很多,尤以章华台最为著名。据古籍所载,“楚灵王为章华之台(或称宫),数年乃成”(《国语·楚语上》)。灵王六年(535)还召鲁昭公参加落成典礼(《左传》昭公七年)。《水经注·沔水》说江陵县东七十五里(《诸宫旧事》说在江陵东百余里)的离湖,湖侧有章华台,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故又称章华台为三休台

20世纪80年代,西距楚都纪南城约50公里处的潜江县龙山镇附近,发现一处大型楚文化遗址群,由放鹰台、水章台、章家台、华家台等10余个台基所组成。遗址范围东西长约2 000米,南北宽约1 000米,总面积约200万平方米。1987年对位于遗址群东部岗地的放鹰台试掘,揭示出一座令人震惊的宫殿基址。放鹰台所在的东部岗地从南到北分布有4个夯土台基,放鹰台在岗地的东南端,地势最高,面积最大。南北长约75,东西宽约60。宫殿是由下层夯土台基和上层砖坯台基组成的高台式建筑,长约38,宽约25,坐北朝南,基址平面呈凹形;东西立面呈凸形,中间高出者为砖坯台基。上层台基位于下层夯土台基的中部,其筑法,先将夯土台基下挖20厘米后再填红烧土和瓦片作为基础,然后用灰色砖坯垒砌而成台基。台基上的遗迹有砖坯墙嵌入墙体,残高11.6的方形大柱洞,柱洞上口宽1.11.5,另外还发现有大量的筒瓦板瓦及瓦当,砖坯、铜门环,可见这是高大的木架砖瓦结构的大型的多层楼台式的楚国行宫,有不少学者的文章认为这就是当年楚灵王所建的章华宫。[2]虽然这种意见还有争论,尚需进一步证实,但其作为楚国的一组离宫别馆的建筑实物,无论是楚文化考古还是整个东周文化考古都是一次罕见发现。

()钟祥的明显陵

位于荆楚腹地的钟祥县,虽然从未成为过帝都,但却有一座不逊色于任何帝陵的明代皇陵。这就是明宪宗次子,册封为兴王,食邑安陆(今钟祥)的朱佑及其妻蒋氏的合葬墓——显陵。因为朱佑虽未能坐上皇帝的宝座,却生了个能做皇帝的儿子,他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嘉靖皇帝登基以后,为了使自己这一脉能永固皇位,便不顾大臣反对,甚至不惜动用武力,追尊其父为恭睿献皇帝,于是便有了这样一座皇陵。

显陵位于钟祥县郢中镇北15华里的松林山,西临汉水,南濒莫愁湖。周围有聊崛、三尖、章山、花山等山峦,形势绝佳。陵寝的外围是呈狭长形的砖砌茔城,周长约3 438米,高约6.45,厚约1.95,墙涂以朱色,顶覆金黄及翠绿色琉璃瓦。茔城内纵长1 656米,最宽处约464

陵园大门设于南端偏东处,大门外两侧各有汉白玉下马碑一座,其上镌刻有严嵩亲笔手书的“官员人等在此下马”八个楷书大字。

进入陵园,在大门和最北端的寝宫之间,是一条人工修筑的明渠,明渠劻旋凡五曲,青石板铺就的神道穿行其间,便以五组拱桥相互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每组桥梁均为三组拱形石桥并列而行,中间的拱桥较长,两侧的稍短。有汉白玉半浮雕云龙纹护栏。第一道桥梁和第二道桥梁之间,还有一道隔墙,将陵园又分隔开来。第二道桥梁和第三道桥梁之间,有碑亭一座,亭的面阔及进深均为18.5,旁开四门,门的上方有汉白玉浮雕四龙戏珠图案。亭内立御制睿功圣德碑一座。第三道桥梁和第四道桥梁之间的神道两侧,有成组的石雕,以龙头圆盖的汉白玉华表为前导,往前依次是狮子一对,獬豸一对,骆驼一对,卧象一对,立卧麒麟各一对,立卧马各一对,梁冠文臣二,簪缨武臣二。文臣的儒雅,武将的威猛,以及动物各异的神态,刻画得都生动传神。石雕的尽头,是一座六柱三门的棂星门。跨过第五道桥梁,便接近了陵园的主体部分。

在第五道桥梁的北端,是一座砖石砌沿的九曲池,池侧有碑亭2座,分别是瑞文碑和祭告文碑,绕过曲池,迎面是一座小方城。沿方城前面的云龙舟阶拾级而上,便看到了方城南端的棱恩门,棱恩门面阔三间15.9,进深三间11.2,门外两侧有以琉璃镶嵌成的双龙壁和琼花壁,造型生动。穿过棱恩门,便进入小方城,城中间是棱恩殿。殿已毁,残存基址,为面阔31,进深17,殿周围绕以宽2的劻廊,细方砖铺地,殿前有云龙舟阶。棱恩殿后,明楼之间有牌坊、碑亭、五供台等。明楼位于小方城北端,与主体建筑宝城连为一体。明楼进浑、面阔均为9.2,高6.8,顶已毁。楼中为圣号碑,碑额篆书大明二字,碑文恭睿献皇帝之陵七个楷书大字。

显陵的宝宫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中间为一大封土堆,其下应为墓之前室,封土堆外是一周略呈椭圆形的砖墙环绕。城墙上有汉白玉雕的散水龙头,据传说共有99个,每个龙头正对一座山头。由寝宫前室经长约40.5的瑶台,便进入了寝宫的后室,其结构与前室基本相同,只是呈圆形。

从整体布局来看,除了陵圆大门略偏东外,其余建筑均在一条中轴线上,进入大门以后,向最北端的寝宫前行,不由人不感受到那种皇家的威仪森森。[3]

()江夏的楚昭园

除了显陵以外,湖北还有一处规模很大的陵园,这就是明代藩王楚王家族墓地。墓地位于武昌县灵泉山。这是一处历史悠久、闻名遐尔的风景名胜区,周围有天马、龙帐、笔架、宝盖、玉屏诸峰环抱,前有梁子一湖清波荡漾,因而也被江湖术士们视为风水宝地。历代多有达官贵人,墨客骚人在此筑庐而居。例如唐代李磎的万卷书楼。宋代张芸臾的含山楼,元代沈如筠的万寿台等等。故此有诗句云:“实头黄牯学种田,盖座山庄踞灵泉。”至元明间逐渐形成了以张、樊、沈、董、曾、李、邹、杜八大家族为首的一条大街。

明代永乐年间,楚昭王来此游览,对其风水刑势赞叹不已,不禁动了要择为阳宅的念头,于是向八大家族提出“以夹山易灵泉”(山外一带称为夹山)。八大家族当然不允。于是双方将官司打到了永乐皇帝御前。就在明成祖颇感为难之际,楚昭王略施小计,八大家族被迫就范,于是灵泉山便如愿以偿地成为了楚昭王的囊中之物。以后楚昭王又加法炮别,将分据着五龙捧圣之壤的樊哙墓迁了出去,并就地建起了昭王陵寝。从此以后,楚王家族除了楚王华奎被张献忠沉入江中外,昭、庄、宪、康、靖、端、愍、恭、贺与巴陵简悼王等均葬于此地,十座陵园相继拔地而起。一代代楚王也就在他们的阴宅里享受着灵泉山的无限风光。

在这十座陵园中,以楚昭王的“昭园”规模最大,占地面积160余亩,城墙周长1 500余米,高5,以每块重达48斤的大青砖砌就,城内有神道、拱桥、棱恩门、棱恩殿、拜台明楼宝宫等建筑。1990—1991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博物馆等文物部门对楚昭王墓进行了发掘。

楚昭王墓是一座砖室墓,长方形单室,墓顶及周围填以木炭。室内长11.8,宽3.78,高3.45。葬具为一棺一椁。墓内共出土了墓志、金腰带,铜镜(半面),铝锡炉、盘、壶、杯、瓷坛、瓷碗等遗物一百多件。[4]

 

    注释:

    [1] 参考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8年楚都纪南城松柏区的勘查与发掘》,《江汉考古》19914期;王从礼:《楚国土木工程研究》,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2] 方西生主编:《楚章华台学术院讨论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3] 参见李登勤:《钟祥明显陵调查记》,《江汉考古》1984.4

    [4] 参见:徐忠影:《楚昭园与明陵群》,《江汉考古》19802期。

付守平:《明代楚昭王朱桢墓发掘简讯》,《江汉考古》19921期。

    网页编辑:陈海霞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