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雕塑艺术起源于远古时代。早在大溪文化时代,先民们掌握了玉雕艺术,除了玉璜、玉玦、玉管等类作品外,还有玉雕人像作品。川东巫山大溪文化遗址就曾出土1件玉面人形佩。玉人面像雕刻在
6厘米长的椭圆形玉片中间,直鼻梁,无耳朵,张嘴伸舌,阴线浅雕清晰可见,是所见时代最早的玉雕人像。
不过,大溪文化的雕塑作品还比较少见,到石家河文化中后期,不但雕塑的种类和数量大增,而且颇多精品。
石家河文化的雕塑品分陶塑与玉雕两类,陶塑多为泥质红陶,有人像和动物。陶塑人像有坐式、立式、跪坐式。其中“人抱鱼”像,呈坐式,高鼻大耳,长颈细腰,形态固定,双手横抱大鱼一条于胸前,内涵深刻。研究者或说是乐师奏乐,或以为是祈望生育及丰收的巫术。[1]与陶塑人像伴出的小动物有猪、狗、羊、鸡、鸟、猴、象、水牛、鱼、鳖等,种类繁多,神态生动。其中,红陶象鼻尖内卷,捕足到了象的主要特征。至于那连尾鸟、小狗背上驮小鸟的造型,别有一番情趣。
玉雕作品有人面、人头雕像、兽面雕像,以及玉管、玉龙、玉凤和玉蝉等种类。玉雕人像多为正面像,侧面像较少。雕在玉板、或玉管上,多在5厘米以下,较小,当为佩玉。玉片人面像,一般周边按脸形颈部轮廓雕刻,头顶多作冠状,五官以阴线勾勒,多有耳环,另一面平整,底缘作凹弧形,有宽窄之别,大同小异,颇与微型面具相似。罗柏岭遗址出土的额饰三角形纹人面像,天门六合遗址出土的月形帽吐舌人面像都是如此,面像朴实,具有写实性。天门肖家屋脊W6出土的三棱柱形玉片上的人面像,高3.7厘米,梭形目,蒜头鼻,口角长獠牙,戴头冠,着耳环,头冠两旁有角形头饰,采用了夸张变形创作手法,研究者多称玉雕人像为神像。
至于钟祥六合遗址出土的浮雕,如有耳玉兽头和透雕有角玉兽头及玉雕蝉,天门罗家柏岭遗址出土的玉雕龙环、玉雕凤鸟环,天门肖家屋脊W6出土的玉雕飞鹰等,也都是雕刻珍品。其中玉雕飞鹰,身长1.2厘米,双翅共长3.95厘米,长啄下钩,栩栩如生;玉雕凤鸣环使用了浮雕与透雕结合的技巧,凤鸟有冠,长啄梳理着飘然的尾翎,首尾连接,构思奇特,可与后来商代妇好墓所出凤鸟玉佩相比美。
石家文化的玉雕,采用了浮雕、透雕、圆雕、和阴刻等技巧,刀法流畅,雕工精细,构思巧妙,将早期雕塑艺术推向了高峰。其中兽头怪像人面,夸张变形,以及龙、凤等,当是早期巫风神佑思想的反映。
商王朝建立后,加强了对荆楚地区的控制和文化影响。黄陂盘龙城商代文化遗存中所出青铜器已有一些雕刻物象和附件,但最有特色的是江南的青铜雕塑。湖南宁乡黄材寨子山出土的商代人面铜方鼎,鼎作长方形,下有四个柱形足,鼎身四面正中各有一浮雕人面像,五官具面,写实性强,两耳分张,头上生角,人兽结合,充满着神秘色彩,与石家河文化玉雕人面像作风一脉相承。湖南曾出土1件商代虎食人卣,现为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所藏,全器为一张口呲牙的立虎,卷尾及后足着地,前双爪抱持一文身断发蹲坐的人,大有吞食之势,充满恐怖色彩。人当属于越族,其双手贴抵虎颈,双脚踏着虎爪,虎的前脚各饰一龙,卣盖上立一小虎作为卣盖握手,构思奇特。此外,还有江南出土的一些动物形铜器,具有整体雕塑效应,是动物雕塑的珍品。湖南宁乡月山铺出土的商代四羊铜尊,器呈四方形,腹部鼓出,腹部四角突出四个立体羊首,羊的前半身与器腹融为一体,羊前肢浮雕着地,羊危卷曲,是立体动物造型与实用器物的有机结合。湘潭九华出土豕尊,器为一完整的站立猪形,长72厘米,通高40厘米。藏湖南省博物馆。器口开在背部,一华冠小鸟立在盖上充当握手。按头、四肢、颈腹等不同部位刻饰云雷纹、夔纹和鳞甲等不同纹样,在整体造型中富于变化,猪体结构准确,写实性强。在商代青铜器中象类器物出土较多,以湖南醴陵仙霞乡狮形山所出象尊尤为著名。器为一整体象站立象形,器盖已失,美国弗利亚美术馆所藏1件与之类似,盖上立一小象。器长26.5厘米,高22.8厘米,形体饱满,四肢粗壮有力,象牙露出,象鼻高卷,生动逼真。全身不同部位分别饰以不同的纹样,尤其是象鼻前端雕一凤首,凤冠上塑一卧虎,虎口衔一虺,是罕见的精品。此外,湖南衡阳还出有商代青铜牛尊、湖北应城出土的商周青铜?卣等整体造型的青铜雕塑作品。这不仅反映荆楚地区,尤其是荆楚江南地区受到商文化影响,同时也代表了商代荆楚地区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虽然在整体造型上充满了神秘色彩,但也不乏写实之作。
注释:
[1]
周光林:《浅议万家河文化雕塑人像》、《江汉考古》1996年1期。
网页编辑:陈海霞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