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生态环境  
  初民、民族、移民与
荆楚文化
 
  教育与楚才  
  语言文字  
  文学大观  
  表演艺术  
  造型艺术  
  科学技术  
  史地学术  
  巫术与宗教  
  生活与风俗  
  哲学思想  
  传统文化的转型  
 
 
  首页>>荆楚文化>>表演艺术
湘剧、祁剧


湘剧是湖南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流行于湖南中部和东部一带的善化(今长沙、望城两县南部)、益阳、济阳、醴陵、宁乡、湘乡、攸县、安化、茶陵、湘阴,以及江西萍乡、吉安等地,而以长沙、湘潭为中心。

湘剧的形成,距今已有300多年。湖南中部和东部所具有的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为湘剧的成长提供了有力的保证。长沙在明代成化年间是吉王府的所在地,人口集中,商业繁盛。湘潭也是湖南的商业城市,客商云集,贸易往来频繁。随着湖南与各省之间经济交往的增多,外来剧种也流传进来,它们与湖南本地的民间艺术、当地生活、地方语言相结合,就形成了湘剧这一地方剧种。

湘剧以中州韵、长水方言演唱。其音乐包含高腔、低牌子、昆腔、弹腔等四大声腔,而以高腔、弹腔为主。湘剧高腔源于江西的弋阳腔,明正德、嘉靖年间人、戏曲作家徐渭在他的戏曲理论著作《南词叙录》中就说:“今唱家称弋阳腔,则出于江西,两京、湖南、闽、广用之。”可见弋阳腔早在400多年前已传入湖南。湘剧高腔以弋阳腔为基础发展而来,演唱时一人启齿,众人帮腔,锣鼓助节,不被管弦。后来又融合打锣腔和青阳腔等地方音乐,在曲牌中加入大段滚唱,逐步衍变成湘剧高腔中的放流,即朗诵性强,用鼓、板击节的滚唱部分。湘剧高腔的主要剧目有四大连台六大记,四大连台即《封神传》、《目连传》、《西游记》和《精忠传》,六大记指《金印记》、《投笔记》、《白免记》、《拜月记》、《荆钗记》和《琵琶记》,是湘剧高腔中演出时间最长的代表性剧目。

《目连传》是湘剧高腔戏的代表剧目,位居连台大本高腔戏之首,湖南的其他地方戏剧种如祁剧、辰河戏、衡阳湘剧、常德汉剧中也都有《目连传》。湖南民间称唱《目连传》为“唱大戏”,一是《目连传》多在重大的酬神活动中演出,二是篇幅长,三是目连戏的伴奏用的是大锣大鼓,声闻数里。《目连传》在湖南的盛行,与楚人自古以来就有的酬神娱鬼的习俗有关。每到农历七月一日至七月十五日,是人们集中祭祀祖先、超度亡灵的日子,除了做法事、放焰口、点河灯之外,还要搬演《目连传》,有的地方一唱就是七天,而且将台上和台下的表演融为一体,令观众浸淫其中,如醉如痴。目连戏的演出以娱神为名,实际上是娱人的盛会,是湖南城乡人们生活中的大事件。目连戏的演出盛况如今已成历史陈迹,但它留下了一批有价值的单折戏,也为我们保留了研究高腔音乐的宝贵资料。

在湘剧中,低牌子是一种曲牌联套体结构的唱腔,字多腔少,以唢呐或笛子伴奏,再配以锣鼓。其曲牌多与高腔同名,而旋律完全不同。在同一剧目中,它与高腔分折间唱,可以表现各种不同的情绪和气氛,故艺人称之为低牌子,以示与高腔有别。低牌子共有300多支曲牌,现湘剧中已很少采用。这种高低间唱的剧目有连台本戏《目连传》、《岳飞传》以及《百花记》、《鱼篮记》等。

昆曲传入长沙地区的时间要晚于弋阳腔,距今约有300多年。一些湘剧戏班在唱高腔的同时,也唱昆曲。高腔和昆曲同台演出,对高腔音乐及湘剧表演艺术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使之从偏重大锣大鼓的武戏,演变为武戏、文戏并重的剧种,同时它还吸收了昆曲抒情性强、细腻入微的舞蹈动作。到清同治年间以后,因曲高和寡,昆曲便较少出现于湘剧舞台了。湘剧昆腔剧目现仅存《藏舟刺梁》、《思凡》、《春香闹学》等少数几出。

清乾隆年间,徽调(南路二黄)和汉调(北路西皮)传入湖南,湘剧始有弹腔,又叫乱弹,也称南北路。弹腔在被引入湘剧后,与高腔同台演出,高腔吸收了弹腔在做工和武打上的长处,弹腔也受到高腔滚唱的影响,发展了长段流水,令湘剧在音乐和表演艺术上向前迈进了一步。光绪二十七年(1901),京剧进入长沙。此后,又有京剧艺人入长沙湘剧班,与它同台演出,使湘剧艺人从中学到了一些难度较大的武功,并在演唱中得以借鉴京剧的花腔,丰富了湘剧的艺术表现力,她使弹腔在光绪以后成为湘剧的主要唱腔。湘剧弹腔的主要剧目有八大连台江湖十八本三十六按院。八大连台中有《三国志》、《杨家将》和《瓦岚寨》等,江湖十八本中有称为江南四大奇案的《杨乃武》、《蔡鸣凤》、《杀子报》等,三十六按院是公案戏,有《奇双会》、《一捧雪》、《四进士》、《玉堂春》等。

湘剧的剧目十分丰富,大小剧目约有1155个,其中高腔和弹腔的剧目占到98%以上。湘剧的传统剧目,不少都出自宋末南戏,元代杂剧和明清传奇,也有少数是创作或改编的剧目,如湖南剧作家、清人王夫之创作的《龙舟会》,清戏曲家、长沙人杨恩寿创作的《坦园六种曲》。其中杨恩寿《坦园六种曲》中的《桂枝香》、《再来人》两种,受到近代剧评家吴梅的推崇。

湘剧以生角为各行之首,小生不仅有文巾、罗帽、雉尾、蟒靠,还有穷、文、富、武4种戏路做派。末角有大靠把、二靠把。净角有大花脸、二花脸、紫脸,紫脸用假嗓演唱,是湘剧艺人的独创。旦角分正旦、做工旦、蹻旦、婆旦。丑角又名三花脸,艺工文武,兼饰丑旦。

湘剧发展到清代已经有了不少班社。康熙年间,湘剧班社会多以唱高腔为主,或高腔、昆曲兼唱。乾隆以后,湘剧班社逐渐增多,长沙、湘潭还建有老郎庙,既供奉梨园祖师,又具有戏曲行会组织的性质,并设科班传艺。同治、光绪两朝,各地不仅有大量的戏班,而且纷纷办起科班,仅长沙一带就有科班30多个,培育了大量的湘剧人才。

当湘剧在湖南东部和中部流行之时,南部的祁阳、衡阳、邵阳、零陵、郴州、怀化等地,以及广西、赣南、粤北、闽西一带,则盛行着祁剧。

祁剧产生于明朝末年,和湘剧等诸多高腔一样,也是由弋阳腔演变而来。明成化至嘉靖年间,弋阳腔由江西传入祁阳,在与当地原有的民间小调结合的过程中,经过不断充实,最终形成了祁剧这种新的艺术形式。由于各地吸收的山歌、俗曲以及吟诗声调不尽相同,因而又形成了永河、宝河两派,两派的舞台语言均用祁阳官话,演唱时永河派由鼓师帮腔,宝河派用唢呐帮腔。

祁剧的音乐先有高腔、昆腔,清喜庆年间,又有弹腔传入,由此形成高、昆、弹三者兼唱的格局。祁剧音乐中最富特色的自然要数高腔,演唱时以喜击节,有锣鼓、唢呐伴奏,其风格类似于弋阳腔。祁剧的音乐丰富,曲牌多达1079首。其中高腔的曲牌分为南、北、大、杂等4类,南、北两类在旋律上有所不同,有时在乐曲情绪上也有区别,大、杂的分别,即连台本大戏为大高,其余高腔戏为杂高。祁阳高腔与湘剧高腔虽同出于弋阳腔,但是因语音、习俗的差异,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祁剧高腔出腔声高而向上扬,湘剧高腔则出声较平。祁剧的唱法除传统的夫旦、丑用真声外,其他行当均讲究雨夹雪,即真假声相结合。

由于唱腔高亢激昂,祁剧所用乐器也与其他剧种不同。弦乐有祁胡、月琴、三弦、板胡4大件,祁胡是主要乐器,琴筒小而长,筒口呈喇叭形,声音高亢宏亮。管乐有唢呐,音宽而响亮。打击乐器有特制的高音战鼓、帽形燥鼓、宽边大锣和大钹(bo)等。

祁剧的角色行当分为正生(包括外、丑)、小生、小旦、正旦、夫旦、花脸()、小花脸()7行。脸谱化妆只用红、黑、白三个基本色调,并以红忠、黑直、粉奸为脸谱绘制的原则,譬如,忠于刘备的关羽就是红脸。

祁剧的表演艺术特点是粗犷、朴实、夸张,富于山野气息。这与它的剧目多为古代战争题材有关。为塑造人物,祁剧创造出许多优美的形体动作,如“海底捞月”、“大鹏展翅”、“狮子滚球”、“苏秦背剑”等,动作逼真优美,具有舞蹈化、艺术化的特征。又创造了一些独特的表演技巧,仅跑马一项,就有几十种动作,并有变脸、打叉、翎毛功、罗帽功、紫金冠功等绝招。祁剧各行脚色的指、眼、步、身段都有一套技法,并有严格的区分。同时,祁剧吸收了民间武术中舞剑、拳击等动作,因而更增添了它的本土气息。祁剧对唱腔、道白要求严格,除字正音清以外,还讲究单、双、空、实的咬字方法。

祁剧的传统剧目有上千本,其中约20%的剧目是在1949年以后重新发掘出来的。祁剧中的弹腔剧目占80%,高腔、昆曲占20%。弹腔戏以搬演三国水浒杨家将等历史故事为主,兼及神话传说、公案戏。高腔和昆曲的整本戏《目连传》、《精忠传》、《观音传》、《夫子戏》是祁剧高、昆的代表性剧目,称为正高正昆大高大昆。其他属于明清传奇的高、昆戏,则称为耍高耍昆杂高杂昆,主要剧目有《琵琶记》、《金印记》、《投笔记》、《鹿台饮宴》、《藏舟刺梁》等。

祁剧在明末清初即已盛行,清嘉庆年间的著名班社有吉祥班、老四喜,光绪年间有荣庆班、老永和。尤其是咸丰、同治以后,祁剧科班到处涌现,据有关资料,自咸、同到抗日战争前,仅祁阳县境内就有42个祁剧科班,培养了大批人才。乾隆年间,祁剧戏班悦普班、天庆办和文华班等,还到过广州演出。

祁剧对粤、闽等省不少剧种的形成有过较大影响,又曾与广西桂剧有密切渊源关系。祁剧与桂剧的戏班常在同一地区演出,艺人之间互相搭班演戏,还聘用对方的师傅传艺,因此,在剧目、唱腔等方面多有相似之处,有的剧目连唱词道白都完全一样,它们在相互吸收、融合之中更加强了各自的生命力。

    网页编辑:陈海霞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