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生态环境  
  初民、民族、移民与
荆楚文化
 
  教育与楚才  
  语言文字  
  文学大观  
  表演艺术  
  造型艺术  
  科学技术  
  史地学术  
  巫术与宗教  
  生活与风俗  
  哲学思想  
  传统文化的转型  
 
 
  首页>>荆楚文化>>教育与楚才
楚国的太子教育及私学


教育起源于劳动和生活,是适应传授生产劳动技能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需要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远古时代,教育的形式大多是通过实际活动而言传身教的。进入文明时代以后,虽然有了学校教育,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学校教育只是一种官学,只有贵族子弟才享有这种受教育的

特权。在先秦时代,楚国王太子的教育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

楚太子是楚王权的继承者,凡被立为太子者,即享受特殊的待遇和教育。其居处称之为“大()子宫”或“东宫”,并由精悍的“宫甲”护卫。

负责太子教育的师傅一般为一至二人。或以占卜决定人选,或由父王直接委任。凡一人者称师或傅;凡二人者则称师()与少师(),太子继位以后,其师多被尊为太师。教育年幼的太子或楚王者称师保或保。

王太子的教学目的比一般贵族子弟的更为明确。诚如楚庄王所言,就是要通过师傅的教育,使太子达到“善”的目标,也就是要努力使其成为理想的王位继承人。

培养楚太子的教材,《国语·楚语》有较详细的记述。据载楚庄王使士亹任太子箴之“傅”。士亹就教育太子事请教有经验的老臣申叔时,申叔时所开列的书目有:《春秋》、《世》、《诗》、《礼》、《乐》、《令》、《语》、《故志》、《训典》等。三国吴人韦昭《注》,对这九部教材的类别与内容作了简要的说明,他说:“以天时纪人事,谓之《春秋》”:“《世》谓先王之世系也。”“《令》,谓先王之官法,时令也”;《诗》,“谓若成汤、文、武、周、邵、僖公之属”;“《语》,治国之善语”;“《故志》,谓所记前世成败之书”;“《训典》,五帝之书”。这九种教材中,有的是楚人自己写的,有的则是从中原引进的,如《诗》,就是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的《诗经》的早期读本。

围绕教学目的,结合所选教材,申叔时在回答士亹的提问时,提出了三套教学方案。

第一套教学方案属于常规教学方案,共有九条:其一,“戒劝其心”,即通过《春秋》的教学使其懂得历来“耸()善而抑恶”的道理,以劝诫其心;其二,“休()惧其动”,即通过《世》的教学,使其明白有德者能扬名,无德者被废除的道理,用以鼓励和警惧其行动;其三,“耀明其志”,古人有“诗言志”的传统,通过《诗》的教学,使其开阔志向;其四,“使知上下之则()”,即通过《礼》的学习,知道上下不同等级的礼仪法度;其五,“疏其秽而镇其浮”,美好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通过学习《乐》,以洗涤其头脑中的污秽,使其由轻浮变得稳重;其六,“使访物官”,即通过《令》的学习,了解先王的法令,了解百官的职责;其七,知“务用明德于民”,即通过《语》的学习,从名言警句中,提高德行的修养,懂得效法先王施德于民;其八,“使知废兴者而〔有所〕戒惧”,史书能提供历代成败兴衰的规律,通过学习《故志》,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并有所戒惧;其九,“使知族类,行比义焉”,即通过《训典》的教学,明白本世族的繁衍发展,让其行为符合本族利益,合乎道义。这九条中,前三条是要解决太子自身内在的心、行、志的问题。是最基本的内容。后六条是治国所应具备的一些具体的知识和修养。

当太子不能按照常规教学方案学习下去时,应当实施第二套教学方案。申叔时所设计的第二套教学方案共分三大阶段。当太子不能继续接受常规教育,而且“动(举动错误)而不悛(改正)”,就要实施第一阶段的教学内容,即用文辞喻物以引导其正确的行动,并且求贤良之士前来辅助。如果太子有了进步,却“悛而不摄(稳定)”时,就应实施第二阶段的教学内容,即不让他懈怠,带动他勤勉努力,多多讲解典型以便其接纳,致力于培养其谨慎、淳厚、诚实的作风,使其进步不断得以巩固。如果太子“摄而不彻(通达)”时,就实施第三阶段的教学内容,即使其明白施舍与忠、久长与信、度量与义、等级与礼、恭俭与孝、敬戒与事、慈爱与仁、昭利与文、除害与武、精意与罚、正德与赏、齐肃与临之间的内在关系,加强对忠、信、义、礼、孝、事、仁、文、武、罚、赏、临等内容的学习和领会,以期达到通达的目的。

第二套教学方案采用的是一种应变启发式教学方法,类似后世孔子所说的“循循善诱”的方法。申叔时认为,如果太子不能接受这套方案的教学,就只好采用第三套教学方案,即“诵诗以辅相之,威仪以先后之,体貌以左右之,明行以宣翼之,制节义以动行之,恭敬以临监之,勤勉以劝之,孝顺以纳之,忠信以发之,德音(美好的音乐)以扬之”,(《国语·楚语》)。这套教学方案,名曰“教备”,采用的是一种全方位的形象教学法,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双方处于平等交流关系,类似现代所谓的“模拟教学”。

在教学期间,师傅对太子的要求一般都很严格。如楚文王年少即位后,“得如黄之狗、宛路之矰,以畋于云梦,三月不返,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保申以“先王卜以臣为保”,“承先王之令”为据,束细荆鞭笞文王,督促文王改过自新。可见,师保受命于太子的父王,太子有过错务必按章严格管教以期悔改。如果遇到举动错误而不悔改者,有时还得以身作则加以引导,甚至于还要充当“教备”方案(即模拟教学)中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模拟教学也不能接受的太子,被视为“非人”。申叔时认为师傅在这种太子“践位应及时隐退,自退则敬,否则赧”(《国语·楚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对象的不同或个人差异(指王太子),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进。战国中期,铎椒为楚威王傅时,认为王不能尽观《春秋》,便从《春秋》一书中摘录成败之事,编成四十章的新教材,名曰《铎氏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大胆地实行教材改革。荆门郭店1号楚太子之师墓所出的楚简书籍和篇章有《老子》、《太一生水》等道家著作,也有《缁衣》、《五行》、《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尊德义》、《六德》、《唐虞之道》、《忠信之道》等儒家类篇章,还有摘录各种格言警句汇编的《语丛》,涉及人伦道德诸多层面的内容。这些教材和参考书,比起春秋中期庄王时代教太子的教材已有了较多的变动。

春秋战国之际,“私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迅速发展起来。农家学派大师许行,“自楚之滕,受一廛而为氓”,“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甚至很有影响的儒家学派的门生陈相等人背弃儒学而从之,其徒多达数十人。屈原创造了楚辞、楚赋的新诗体,而且开创了第一个文学流派,除了屈原之外,宋玉、唐勤、景差都属此学派,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好辞而以赋见称,都与屈原具有直接的或间接的师承关系。故有宋玉为“屈原弟子”之说。这些都是楚国私学兴起的典型例证。

网页编辑:陈海霞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