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古文献记述,约相当于石家河文化时代,荆楚地区出现了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集团,即三苗。
三苗,又称“有苗”、“苗民”
、“南蛮”,其活动区域大致在伏牛山、桐柏山及大别山以南、长江两岸一带地区,与石家河文化分布区大体相当,石家河文化当是三苗集团的文化遗存。
当然,在石家河时代,荆楚地区除了三苗外,还有其他的族系。就考古发现而言,湘中“岱子坪类型文化”就既有苗蛮集团文化因素,也有越族文化的因素;鄂东南尧家林类型含有相邻的“薛家岗文化”、赣西北“山背文化”的因素;鄂西北、豫西南的青龙泉类型含有“中原龙山文化”的因素。再从文献来看,由中原徙入荆楚地区的可考者有三批。其一,出于炎帝部落,这一支名号饕餮,羌姓,炎帝后裔,徙居荆楚后与当地土著苗民融会为一方国部落,故有三苗为“羌姓之别”,或“炎帝苗裔”的传说。今湖北随州神农炎帝故里、湖南酃陵炎帝陵等,当与该族的迁入有关。其二,为欢兜族。欢兜是帝鸿氏(黄帝)的后代,曾任“帝尧司徒”①因罪被帝尧流放于崇山(指今湖南大庸县的崇山),其子孙后来迁徙较广。欢兜长时间留居大庸一带,同当地苗民融合,亦为一方国部落,故又有“欢头(兜)生苗民”的传说。其三,是帝尧之子丹朱。《太平御览》卷63引《尚书》逸篇曰:“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丹渊或作丹水,即今河南淅川县西南。这是丹朱被流放于丹淅一带的传说。欢兜、丹朱以及炎帝支系的迁入与融合,也自然给荆楚文化传入了新的文化因素。当然这一时期文化创造者的主体还是三苗。
石家河时期,三苗的势力日益强大并与中原华夏集团多次发生冲突。
首次大的冲突是因尧的长子丹朱所引发的。尧年老时,按照部落联盟的禅让制度,传位于舜,其子丹朱与舜争位,被流放到丹淅一带,但是丹朱一直想与舜争天下。居丹水后,三苗之君与丹朱联手对抗尧舜。即所谓“尧以天下让舜,三苗之君非之”(《山海经·海外南经》)。于是,尧亲自出征,与三苗战于丹水之浦(边)。尧杀其子丹朱及三苗之君,征服了三苗,部分苗民徙居更远的南方,另立三苗国。以后三苗又与尧舜多次发生冲突。舜代尧摄理公务后,采用分解流放的措施镇压苗民。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这是丹水之战后,以流放的办法迫使部分三苗西迁三危的传说。但三苗并没因此而停止反抗。舜晚年使禹摄政,有苗氏反叛,舜亲驾南征三苗,死于征战途中,即苍梧之野,葬于苍梧之山。今湖南零陵县因此而得名。舜的二妃(娥皇、女英)悲哀奔丧,皆陨于湘江,遂为湘水之神。此该为舜南征三苗的传说。
对三苗影响最大的还是禹征三苗的战争。禹假借“天命”来发动战争,精心组织兵力,发动方国部落甚多。而当时三苗正遇上暴雨水灾,粮食减少,民心低靡,社会极不稳定。当重兵压境时,苗民军队一片混乱,四散逃窜,三苗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禹占领三苗之地后,捣毁三苗的宗庙,焚烧三苗的祭器,并把苗民降为奴隶。并在荆楚设立据点,移民,派兵驻防,以控制土著三苗。这在荆楚地区原始文化发展序列中也有反映。据考古发现,夏初,荆楚地区突然增加了黄河流域的影响。在豫鄂西地区属于中原系统的二里头文化的下王岗类型取代了石家河文化;在汉东黄陂盘龙城一带也发现了二里头文化。这或许就是禹占有三苗地区的一种迹象。不过,三苗虽然遭到夏禹的毁灭性打击后,衰落不振,但,三苗文化即石家河文化的先民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后来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较高的基础。
注解:
①[晋]张华:《博物志·外国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网页编辑:陈海霞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