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远古时代,荆楚大地的原始土著先民就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远古文化,为先秦楚文化的异峰凸起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最初文化的创造者是直立人(猿人)
。直立人的化石及其文化遗存在荆楚地区有重要的发现。从所发现的资料来看,大约在200万年前,就有巫山人生活在荆楚西部的三峡地区。他们不仅揭开了荆楚地区,而且也揭开了中国历史文化最早的一页。
考古专家还在鄂西北的郧县梅铺镇龙骨洞、郧西县神雾岭白龙洞、和郧县曲远河口学堂梁子遗址①先后发现了晚期偏早的直立人(猿人),即郧县人和郧西人的一些牙齿化石和两具颅骨化石及其遗迹。又在豫西南南召县云阳镇杏花山下找到了时代大体与北京人相当的南召人遗迹。他们都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
继直立人之后的是智人,其生存年代在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智人在荆楚地区也有发现。湖北长阳县赵家堰下钟家湾关老山龙洞发现的距今约10万年左右的长阳人,不仅是荆楚地区而且还是我国著名的早期智人代表之一。湖南北部石门县燕儿洞发现的智人左股骨和下颌骨残段及趾骨、牙齿化石,属于晚期智人。武汉市汉南区(原属汉阳县)沙帽山发现的汉阳人颅骨化石②,则是荆楚晚期智人的重要发现。
此外,还发现了不少旧石器时代直立人(猿人)和智人的遗址和石器。其中:鄂东大冶县石龙头出土的砍砸器、石核、石片和不规则的刮削器等石制品88件;鄂西南宜都县九道河出土石制品200余件;湘西北澧县鸡公垱出土石片、刮削器、石锤、石砧、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石制品近两千件;丹江口市张家营(或称石鼓)出土石制品近万件;荆州江陵县鸡公山遗址上层出土石器300余件,下层发现石器打制工场及石器和原料等遗物。石龙头的石器属于晚期直立人(猿人)的遗物;九道河、鸡公垱石器均属于早期智人的遗物;樟脑洞、张家营、鸡公山的石器则属于晚期智人的遗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江陵县鸡公山遗址的发现,填补了荆楚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由西部山地逐渐向东部平原转移的遗址的空白③,把江汉平原的开发历史提早到4~5万年前。
从各遗址出土的哺乳动物化石的组合特征来看,除南召猿人遗址的哺乳动物具有南北方动物群的混合特征外,均属南方“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类型,表明荆楚地区早期人类,是在一个有森林、草地、湖泊沼泽及河流错杂、气候温暖湿润而又多雨的自然环境中,利用石器等各种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过着采集与渔猎相结合的生活。天然的山洞则常常是他们的栖身之所。他们是荆楚地区资格最老的居民,是荆楚地区的最早历史文化的开拓者。
公元前10000年左右,湖南南部道县玉蟾岩洞穴遗址,最早的栽培稻与最早的陶器并存,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到来,此后,荆楚地区的先民分布比旧石器时代更为广泛,而且逐渐形成了具有共同特征的大文化圈。
新石器时代荆楚居民早期文化圈主要发现在两个地区:其一是湘北澧水中下游的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彭头山文化是在澧县大坪彭头山首次发现的,皂市下层文化是继彭头山类型发展来的,首次发现在石门县皂市附近。其二是鄂西地区,首次发现在长江南岸宜都县城关的城背溪遗址,故称之为城背溪文化。两处文化圈的年代大体在公元前7000年至前5000年左右。从这两个文化圈的先民所用陶器来看,器形及器物组合大同小异,均为手制,火候低,表现出明显的原始性。同时,这两个文化圈的进一步交流融合,共同孕育了后世居民的更大的文化圈,即大溪文化。
大溪文化,因首先发现在四川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区,西至川东,南达湘北,向东扩展到汉东,波及鄂东。其中心地区在鄂西的枝江、宜都、江陵一带。大溪文化的年代大体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之间。约与大溪文化同时,在豫西南和鄂西北地区的居民,形成了下王岗仰韶文化类型圈。这一文化圈虽含有大溪文化的因素,但总的文化面貌与大溪文化不同,属于中原仰韶文化遗存。
在荆楚地区,晚于大溪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遗存,先后有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屈家岭文化,是荆楚地区最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在汉东京山屈家岭而得名,其年代大体在公元前3000多年至前2500年左右;石家河文化,是从屈家岭文化脱胎而来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次发现在天门石家河而得名,年代约公元前2500年至前2000年。这两种文化均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分布范围也基本重合,西至三峡,东达鄂东,北抵豫西南,南到湘北,波及湘中南,在大溪文化的基础上扩大。表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土著先民已更加广泛地生活、开拓在荆楚地区,将荆楚文化推向了第一个发展高潮。
注解:
① 李天元等:《湖北省郧县曲远河口化石地点调查与试掘》,《江汉考古》1991年第2期。
② 李天元:《武汉市汉南区发现古人类头骨化石》,《汉江考古》1997年第2期。
③ 荆州地区博物馆等:《江陵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获重大成果》,《中国文物报》1992年12月20日。
网页编辑:陈海霞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