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各族人民创造了无愧于中华民族的贵州文化,然而,这种数千年形成的传统文化,现在正面临着一场新的挑战。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必然要受到巨大的冲击。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在这
种新形势下,贵州文化与现代化的问题,历史地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要求人们去思考,去分析,去抉择,发展21世纪的贵州新文化。
对于发展新文化,有人曾经提出“重新构建”的理论。其实,文化的发展是一种客观的必然,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并不是按人的主观愿望去“构建”的,更不可能把原有的文化全都捣碎,在它的废墟上重新建起一种新的文化。在新形势的面前,我们用不着惊慌失措,用不着大惊小怪,要冷静回顾贵州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从中得到启示,得到信心和力量。文化总是处在不停的嬗变之中,停滞不前的文化只能是落伍的文化,被淘汰的文化,甚至是一种“死文化”。贵州文化绵延数千年而存在到现在,其间的变化是一目了然的。明代以前的贵州文化,主要是在贵州这块土壤上孕育和形成的少数民族文化,它与当时的中原文化的确存在着种种差异,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反差。可是,自明代开始,贵州文化与中原文化逐渐接轨,这两种文化并没有发生对立或对抗,虽然有过某些冲突,而融合始终是主要的,经过一段时期的交融,相互都找到了许多交汇点,在相同与相异之间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明代以来的贵州文化,的确出现了一个新的面貌,无论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史学、地学、哲学、宗教、教育乃至意识形态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这是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
鸦片战争以后,作为西方文化先驱的天主教和基督教渐次传入贵州,各自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发展了自己的信徒,然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外国列强侵略中国与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政治冲突是很激烈的,于是在贵州爆发了一系列的教案,以青岩教案、开阳教案和遵义教案最为突出。但经过一番周折以后,一切又恢复平静,贵州文化又接纳了天主教和基督教,仍然是“多元共生”,青岩就是一个绝好的例证。人们渐渐从西方文化中吸取了养分,引起反思,转而要求向西方学习,贵州人民在戊戌变法中的表现就说明了这一点。自戊戌以来,贵州文化又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西学东渐”,开办新学,并蔚然成风,新的文化因素不断增长,新的思想不断传播,致使贵州在辛亥革命中走在前列。
辛亥以后,贵州文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兴办学校,兴办实业,开设报馆,向外求学,“科学、民主”的思想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这就是贵州在护国、护法中表现急进的根本原因。“五四”运动使贵州人民受到启迪,不少志士仁人到外地寻求真理,于是涌现了一批杰出的革命志士。红军在贵州的活动,使贵州人民受到了一次革命的洗礼。抗日战争时期,外地机关、学校、企业陆续迁入贵州,开创了“战时经济”和“战时文化”高涨的局面,给贵州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这一切都说明,贵州文化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没有停滞不前,它没有因循守旧,它没有因此而消亡。
“多元一体”是贵州文化的特点,也是贵州文化的优点,这恰好是贵州文化长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因。因为这种文化本身就是由“多元”组成,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传统,对外来文化的排它性极小,有较强的融合能力,对各种文化都能兼收并蓄,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一元”。古老的濮人文化,后来被其他民族吸收了,濮人的后裔仡佬族也因受其他民族的影响不同而有多种文化表现。百越文化、氐羌文化、苗瑶文化在贵州都得到了充分发展,它们与濮人的文化一起,构成了“多元”的基础。贵州是西南四大族系的交汇处,不同族系的民族从四面八方进入贵州,他们的文化,本来就与巴蜀文化、楚文化、滇文化、两粤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而贵州地处川、湖、滇、桂四省之间,历史上又分属邻省,或者说是邻省的一部分,所以这种“多元”是外向型的,有利于接纳各种外来文化。汉族源源不断进入贵州,这不仅使贵州文化增加新的“一元”,而且因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带来了不同的区域文化。明、清以来,汉族人口日益增多,散布面极广,与各个民族都有广泛接触,从多方面影响少数民族,因而产生了较大的凝聚力和较强的融合能力。随着汉文化的传入,贵州文化对外的联系扩大,外地的先进生产技术传了进来,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都随之而来,“多元”的特征更加明显。在最近的一个半世纪中,中西文化的交融在贵州已造成一种趋势,从宗教开始,进而是教育、医学及其他科学文化,都早已被贵州文化吸收了,对贵州人来说,这些都不是什么陌生的东西,根本不存在什么“文化冲突”的问题。当然,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外来文化的冲击力量要强劲得多,但比之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两种文化的反差已经大为缩小,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对立、冲突,问题在于如何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
对待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首先应当敞开胸怀去面对它,接纳它,了解它,不能回避,更不能关门。当今的世界,进入了世界各国密切联系、广泛交流的时代,再也不容许“闭关锁国”,自我封闭只能是作茧自缚,画地为牢的结果必然是被时代淘汰,被世界抛弃。因此,贵州文化要求得到新的发展,惟一可行的道路,就是勇敢地接受新的挑战。但是,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用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贵州文化,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外来文化也同中国文化一样,有精华也有糟粕,并不是一切都好,有些连外国人都认为是“病毒”的东西决不能当做文化吸收进来。例如:对吸毒、卖淫、凶杀、诲淫、诲盗等,完全“不设防”的做法是愚蠢的。先进文化传了进来,冲毁了传统文化中陈腐的、过时的、无用的东西,这是理所当然的事,不必为打破的那些坛坛罐罐感到惋惜,该死去的就让它死去吧。只有吐故纳新,古老的贵州文化才能焕发青春,展现出新的面貌,抱残守缺绝对要枯萎、死亡的。当然也不要妄自菲薄,看不起自己文化的民族只能是衰落的民族,是没有自信心和自尊心的民族,因此在泼出脏水的时候,千万不要把澡盆中的婴儿一同泼出去,要善于发现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部分,并把它们保存下来,发扬光大。传统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羁绊,只要它对社会发展有利就应当继承发扬,亚洲“四小龙”不是也可以腾飞吗?日本的传统文化保存得比中国还好,但它仍然可以走向富强。
贵州文化的振兴,关键在于教育,通过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现代化水平,缩小与先进地区、先进国家的差距。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是发展贵州文化的根本,是它的生命线。明代以前,贵州很少有学校教育,许多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又不通汉语汉文,接受不了新的知识,经济、文化长期滞后,人才不显于世。自明以降,学校渐兴,人才渐出,经济、文化有了显著进步,贵州文化进入了新的阶段。由于教育的推广,人们的智力得到开发,能够接受各种新的思想,因而到了近代,人才辈出。从洋务到变法,从戊戌到辛亥,从辛亥到“五四”,从“护国”、“护法”到北伐,从南昌起义到红军长征,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贵州都一再崭露头角,对中国社会等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贵州经济目前处于后进地位,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教育不发达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开发处于低级阶段,高精尖技术在贵州得不到充分利用而被束之高阁,“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至今并未绝迹,许多工业仍处在粗加工阶段,乡镇企业只能在简单劳动的基础上重复,大量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这是贵州文化的重大缺陷。当务之急,在于发展教育,培养引进人才,舍此别无他路。
贵州文化的开发利用、有广阔的前景。贵州潜在的优势在于矿产,这是其他地方无法培养引进的,也是现代社会亟待开发的,而在这方面,贵州自古就有丰富的经验,有优良的传统,只要善于引进和吸收新的技术,文化的长处就可能转化为经济的优势。贵州山地多而平地少,自古就有开垦梯田、利用天然水源的经验,应当发挥贵州文化中的这一特长,走精耕细作的路,告别原始粗放的“刀耕火种”农业。贵州植树造林有优良传统,而宜林地又有巨大潜力,倘能发扬贵州文化的这一优点,何愁贵州山不青、水不绿、民不富?贵州素为酒乡,茅台酒誉满全球,这是贵州文化中的一笔重要财富。蜡染、刺绣、挑花、织锦、服饰都是丰富的“文化宝藏”,若能认真加以研究、改进,与时代接轨,前途是无限光明的。迪斯科、卡拉OK当然要有,但文化生活是宽广的,民族歌舞经过提炼以后更能为人们喜见乐闻。事实上文艺只有让百花齐放,才能打扮出一个美好的春天,单一的模式只能使艺术枯竭。如果把贵州景致天成的风光,与浓郁的民族风情及多种多样的风物结合起来,那将会使风光更美,风情更浓,风物更盛,贵州文化也就会更加引人注目。贵州是史前文化的博物馆,也是民族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研究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研究贵州文化的贡献,而不应把贵州当成古董供洋人猎奇。王阳明生于浙江余姚,成道于贵州龙场,龙场悟道,贵阳传道,王学从此走遍天下。这难道不应当引以为自豪?一个小小的沙滩,在清代能哺育出许多栋梁之材,为什么不推而广之,让那些僻静的山乡都变成和沙滩一样?贵州人走出了贵州,便可以扬名四海,为何不能在贵州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许多问题都值得人们深思,都值得认真去研究,使我们从中受到启迪,受到教益。
贵州文化的新生是美好的,贵州文化的前程是无限的,我们呼唤贵州文化的更新,我们躬身贵州文化的耕耘,贵州文化的奇葩将绽开在祖国文化的百花园中!
网页编辑:高娃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