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民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随着时序、节令、气候、物候变化而自然形成的风俗习惯,另一部分则带有较大的人为因素,它们是历史发展和社会活动的结果,例如宗教性节日、生产性节日和纪念性节日。作为节日,首先必须有明确的时间规定性。例如:春节在正月初一,端午
在五月初五,古尔邦节在回历十二月十日,彝族的火把节在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于“四月八”、“三月三”、“六月六”之类,时间观念更是明确。作为习俗,必然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长期在一定的范围内传承,有延续性,有广泛性。一般说来,节日总是和某一国家、某一民族、某一地区、某些人群相联系的,当然也有国际性的节日,空间范围各有不同。在多数场合下,节日往往是自发的,但又是约定俗成的,有的采肉/赕诏的事有关,其妻慈善夫人以死相抗,燃起松明。其实,火把节的来历,很可能与祭大火星有关,或者是对火的崇拜。这一天,人们燃起松明,逐魔驱鬼、驱逐害虫,他们在村寨周围游行,又到田边地头呼喊,场面极为壮观。彝族一般都过春节,古老的彝年已经失传,只是在大方县的天宝村,还保留着过彝年的习俗,时间在农历十月初一到初五,以砣砣肉、大碗酒待客。
土家族普遍都过春节,最喜欢玩灯,如龙灯、花灯、采茶灯、马马灯、狮子灯、锣鼓灯等,德江境内的土家族在正月间放阳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孔明灯”,用竹片编成圆柱形灯架,糊上皮纸,上端封口,下端留空,灯燃起后,孔明灯便徐徐升向高空。印江土家族过“赶年”,据说与明朝抗倭寇的故事有关,因为要在腊月出征,惟恐不能与家人团聚,便提前在二十九或二十八过年,称为“赶年”。农历八月十五,按照土家族的习俗,没有生儿育女的人家,便乘着皎洁的月色,到别家的园圃里去偷瓜,预示生儿育女,所以,他们把中秋这一天称为偷瓜节。
瑶族最重视盘王节,又称为达努节、祖娘节或瑶年,相传盘王是瑶族的祖先,在农历十月十六日统一祭祀,人们在这一天要“还盘王愿”,设香案、杀肥猪,唱盘王歌,由巫师做法事,舞蹈则有舂杵舞、划船舞、打猎舞等。瑶麓的青裤瑶,过年分大年和小年,小年在农历冬月三十日,大年从腊月三十到翌年正月十五。荔波的白裤瑶有过“半年节”的习俗,每年六月三十杀猪宰牛祭盘古。
贵州各民族的节日独具特色,但民族文化的交融也很明显,最突出的就是各民族都过春节,只是活动的方式不同罢了,这里,既有相似性,也有相异点,相异点则在同一节日中表现出各自的民族传统文化。又如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节期相同,意义相近,而各民族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1]。
注解:
[1]《贵州少数民族节日大观》,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
网页编辑:高娃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