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史前文化  
  制度文化  
  语言文字载体  
  青铜时代与铜鼓文化  
  饮食文化  
  服饰文化  
  风格迥异的建筑  
  民间工艺美术  
  绘画与石雕石刻  
  歌舞之乡  
  地方剧种  
  民族传统体育  
  贵州教育  
  学术与科技  
  贵州文学  
  宗教信仰  
  贵州民俗举隅  
  贵州文化与现代化  
 
 
  首页>>贵州文化>>歌舞之乡
苗族舞蹈与民歌


贵州少数民族歌舞绚丽多姿,苗族的歌舞尤为典型。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人人会唱歌,人人会跳舞,几千年来,歌舞伴随着苗族的历史,生动地反映出苗族人民的生活。苗族的歌舞,最富有山野味,古朴、粗犷的风格,最能表达他们真挚、纯朴的思想情操,也最能使人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真、善、美。由于苗族人口众多,散

布面广,各地的歌舞别具一格,把他们集中起来,更显得五彩纷呈,琳目,逗人喜爱。

早在北宋年间,苗族的歌舞已经名闻遐迩,在京城引起轰动。《宋史·南蛮曲南蛮传》载:“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数十人联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事实上,苗族的舞蹈起源很早,从它那原始、古朴的风貌即可看出,许多舞蹈都与丧葬祭祀、恋爱婚姻和生产、生活有关,只不过因远古没有记载,自明代起才见诸史籍。(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载:“春日以木刻马为神,如今男女祭以牛酒,曰木马鬼。老者坐饮马傍,未婚男女俱盛饰衣服,吹笙唱歌,旋马跳舞。”显然,这种舞蹈,与原始的祭祀有关。类似的活动,各地均有,例如:湘西苗族祭祀要跳鼓藏,“男左女右旋绕而歌……举手顿足,疾徐应节”;松桃厅苗族遇丧事时,“击鼓歌舞,名曰调鼓”;黔东南苗族祭祖,男女老少分别围成圆圈,击鼓而舞。歌舞是婚姻恋爱的一种重要媒介,《方志》上说:“男女相聚歌舞,名为跳月,情意相悦者为婚。”又说:“男女未婚,每岁三四月聚于场圃间,中立一竿为鬼竿,环绕跳跃,戏谑歌唱,相得者互晓,则负女以归”,称为“跳月成婚”,总之,“未婚者相唱和戏舞,情意合则为伉俪,不用媒妁”。《竹枝词》对苗族歌舞曾经作过生动描写,一首是“女伴芦笙舞婆娑,男吹芦笙舞旦歌”,另一首是“吹彻芦笙夜未阑,花球投掷月场宽”。苗族以秋收时为岁首,每逢金秋时节,人们载歌载舞以庆丰收,“宰牛具酒召亲友为乐,乐有铜鼓、横笛、匏笙”。

苗族的民歌种类很多,以古歌、飞歌、游方歌、酒歌、祭祀歌最具特色。古歌以吟唱的形式叙述苗族的历史,包括神话、故事、传说、迁徙等内容,著名的如《开天辟地歌》、《打柱撑天歌》、《铸造日月歌》、《盘古歌》、《大迁徙歌》、《小迁徙歌》等,曲调浑厚练达,节拍分明,矫健刚劲,唱时多用真声,略带朗诵形式,一般是中、老年人所唱,世代相传,教育子孙;飞歌大抵属山歌一类,因在山间村野歌唱,歌声飞越山谷,故曰“飞歌”或“吼歌”、“喊歌”。这种歌曲,音调高昂,气势雄浑,节奏缓广自由,旋律起伏性大,乐句中的长音处可任意延长,句间的停顿亦可随意,常用滑音连续级进,句尾收腔惯用甩音,结束时附加高扬的喊声,不拘男女老少均可演唱;游方歌是苗族情歌的专称,通常分为初恋、定情和婚誓三大段,各段有若干歌名,如《呼唤歌》、《见面歌》、《赞美歌》、《相恋歌》、《求婚歌》、《分别歌》之类,曲调婉转缠绵,深情动人,抒情气氛浓郁,旋律优美,常用低声吟唱,有对唱、二重唱、三重唱、混声合唱等形式,多加装饰音和下滑音,起腔和收腔时习惯吐出浑沉的气息。

酒歌在节日宴聚的场合下演唱,以祝福、抒情为主题,曲调有的采取飞歌调式,有的则用朗诵形式,显得情真意切,热情洋溢;祭祀歌是在举行隆重祭典时才演唱,有用于祭祖活动的《鼓社歌》,有追悼亡灵的《祭奠歌》和巫师消灾弥祸的《祭神歌》。曲调庄重、严肃,其特点是一人领众人合。属于说唱形式的有《道理歌》,它由“理老”演唱,内容是有关伦理道德及社会法规的“理词”,采取说白加吟唱的方式。

苗族的乐器多达数十种,以簧管乐器居多,如芦笙、蟒筒、唢呐、夜箫、洞箫、姊妹箫、竹笛、口弦、木叶等,打击乐器有木鼓、铜鼓、皮鼓及锣、钹,此外有古瓢琴、二胡、四胡等,乐曲可独奏,也可合奏。舞乐和舞蹈相当丰富。

水城县苗族跳花下面,我们着重讲苗族的舞蹈。苗族舞蹈的特色,以某种乐器为中心,许多舞蹈皆以乐器命名。从总体上看,苗族舞蹈主要有两大系列,即笙舞系列和鼓舞系列,少数属响乐舞系列。

有人把它概括为“三鼓一笙”,即木鼓舞、铜鼓舞、皮鼓舞和芦笙舞。但事实上,大量的是芦笙舞,所以,确切地讲,应当是“一笙三鼓”。下面,按舞系分叙于后:

首先从芦笙说起。芦笙是我国很古老的民族传统簧管乐器,《诗经·小雅·鹿鸣》有云:“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种笙多用匏为材料,匏即葫芦,故称为葫芦笙,又作匏笙,其构造是:“列管匏中,旋簧管端,大者十九簧”。芦笙很早便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传,湖南的楚墓中曾经出土了一件葫芦笙,以后,又在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中发现了四件芦笙,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已经使用这种乐器。唐人刘恂《岭表录异》说:“葫芦笙,交趾人多取无柄老瓢,割而为笙,上安十三簧,吹之,音韵清响,雅合律吕。”这就是说,到了唐代,芦笙已远传至交趾,因“多取无柄老瓢,割而为笙”,故又称为“瓢笙”,与上文所引《宋史》相符。周去非《岭外代答》说:“葫芦笙,攒竹于瓢,吹之呜呜然。”关于苗族使用芦笙的记载,始见于朱辅的《溪蛮丛笑》,其文曰:“蛮所吹葫芦笙,亦匏瓠余意,但列管六,与《说文》之十三簧不同耳,名葫芦笙。”

的确,苗族的芦笙与中原古代的笙有所不同,对此,田雯《黔书》作了较为翔实的记载,是书说:“每岁孟春,苗之男女相率跳月,男吹笙于前以为导,女振铃以应之。连袂把臂,宛转盘旋,各有行列。其笙截芦为管者,六通其节,而栉比之长者四尺,以次而杀,短至三尺,参差若羽,窍其短者孔六,以达于长,以指扪之。而又截竹径尺,衡绾于六管之,衔而吹之,一呼一吸,声若驾鹅之嘹叹。每至看场糧[1]。

 

注解:

[1]《苗族简史》及《贵州省志·文化志》。

网页编辑:高娃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