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绪论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史前文化  
  制度文化  
  语言文字载体  
  青铜时代与铜鼓文化  
  饮食文化  
  服饰文化  
  风格迥异的建筑  
  民间工艺美术  
  绘画与石雕石刻  
  歌舞之乡  
  地方剧种  
  民族传统体育  
  贵州教育  
  学术与科技  
  贵州文学  
  宗教信仰  
  贵州民俗举隅  
  贵州文化与现代化  
 
 
  首页>>贵州文化>>青铜时代与铜鼓文化
贵州出土的中原器物


图2

在人类的童年时期,科技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代价,由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时代经历了若干世纪,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西安半坡仰韶遗址中,首次发现一块不纯的铜片,又过了四千年,才出现较典型的河南偃师县二里头青铜文化。青铜在金属中最先登上历史舞台,这是必然的,因为,它的熔点比铁低,而硬度比铜、锌、锡为高

,在尚不能冶铁的情况下,青铜最适合制造工具。青铜器脱颖而出,首先用于工具,作为一种新生产力而显示它的威力,加快工具进化过程,于是由石器时代向金属时代转化。然而,青铜工具始终没有完全取代石器、角器、蚌器,这是因为铜为“美金”,价值昂贵,冶炼困难,不可能广泛用于生产。在古代,“国之大事,祀与戎”,因此,礼器和兵器的制造受到重视,“美金”自然要用在这两方面。礼器又称彝器,为祭祀庆典必用之物,实际上多是一些珍贵的食器、酒器和乐器,食器如鼎、鬲、俎、豆、飌、簋、、盂、鍪、敦之类,酒器如爵、觚、觯、杯、壶、樽、觥之类,乐器如铙、钲、钟、、铎、铃、于之类。至于兵器,不但出于战争需要,而且是男子佩带之物,有些兵器可兼做工具,诸如戈、矛、戟、钺、刀、剑、匕首、弩机、矢镞之类。

中原的青铜器传入贵州是通过巴蜀或荆楚,时间是春秋中叶至战国的“更新期”。两汉时期,中原青铜器处在“衰退期”,但仍然继续南传,贵州出土的青铜器,绝大部分是这一时期。根据汉墓主要分布在贵州西部的事实判断,传入的主渠道应当是巴蜀。尽管这些器物与中原相比,无论数量或价值都显得逊色,但其中亦有一些珍品,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器物,我们可以看出中原文化传入贵州的历史轨迹。贵州战国时与中原交往不多,出土的文物甚少。自汉武帝开“西南夷”以来,传入的青铜器颇多,但东汉丧乱以后,文物又渐渐稀少。

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在赫章可乐、威宁中水、普安铜鼓山、锦屏亮江、安龙停西、松桃木树等地均有所发现。赫章可乐出土的铜戈和饕餮无胡铜戈以及鼓形铜鼓、鼓改装铜釜,普安铜鼓山出土的铜刀、铜镞、铜叉等,将分别在本章二、三节再讲,这里主要介绍锦屏亮江的发现和松桃出土的虎钮于、安龙木科出土的羊角钮钟。

1989年,在锦屏亮江发现了一批青铜铸造的兵器和工具,计有剑3件、矛1件、镞1件、钺2件、锄1件,这批器物与贵州西部同时期器物相比,形制风格迥然不同。剑分三式:Ⅰ式无首,茎为实心圆柱状,中部有两道圆形凸箍,无纹饰;Ⅱ式无首无格,刃身有脊,断面呈菱形,茎为实心圆柱状,无箍,无纹饰;Ⅲ式为柳叶形,扁茎无格,刃的中脊两侧有纵横凸棱线各五道,据研究,Ⅰ、Ⅱ式具有中原文化特征,Ⅲ式具有巴蜀式柳叶剑特征,时代为战国中晚期。矛的刺与鈗相连,叶窄,末端两侧内凹呈弧形,锋尖锐而起脊,鈗有椭圆孔,素地无纹,这种兵器在四川、云南、广西累有发现。镞有双翼,方铤、实心,翼尾尖长、起脊,铤尾锥形细长,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现。钺有二式:Ⅰ式为长椭圆銎,一面铸有勾连雷纹,刃上窄下宽呈梯形,刃口圆弧,上部与銎相交处饰四个复线锯齿纹;Ⅱ式亦椭圆銎,其深度下延至刃身中部,与刃身肩部平齐处有三角孔,刃身靴形,斜弧刃口,它们与广东广宁铜鼓岗出土的钺相似,时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锄近似梯形,上部一面铸牛头形纹,椭圆銎,口平齐,上大下小呈楔形延伸至中部,这种锄形在云南多次发现,但却没有銎部大椭圆孔和牛头纹饰。1962年,在松桃木树乡出土了5件虎钮于,还有残钲和残甬钟各1件,其中有两件于是战国时期的:一件盘口宽平沿外折,盘径与肩径接近,盘内有弦纹方框,上塑较粗大的立虎,通体无饰;另一件器身修长,盘口狭平沿,盘面径小于肩径,盘内有粗弦纹两周,上塑较清瘦的立虎,立虎左侧有阴刻菱形四瓣花,右侧无纹饰,它们与四川涪陵小田溪和湖南淑浦大江口出土的相似。1984年在安龙出土了一件羊角钮铜钟,通高37厘米,底纵长21厘米,横宽16厘米,素体无纹,上小下大,中空,形如半个椭圆体,顶部有竖直长方形对称穿孔,顶端歧出两片羊角状鍪钮,这种器物在广西发现11件、云南7件、广东1件,而以贵州的这一件最大。以上器物说明,在战国时期,贵州边缘与四川、湖南、广西联系较多。

自唐蒙通夜郎以来,西汉王朝在今贵州境内筑道路,置郡县,设官吏,派兵驻守,“移豪民,田南中”,与中原的联系加强,青铜器也随之大量流传进来。贵州的汉墓分布盛广,北至沿河、务川、仁怀,南至兴义、兴仁,西起威宁、赫章,东至安顺、平坝、清镇、黔西、修文,出土了不少铜器。在赫章可乐中原式汉墓中,出土青铜器三百余件,有鼎、壶、钫、釜、斗、、甑、薰炉、钵、碗、勺、簋、熨斗、烹炉、耳环、豆、博山炉、镫、鉴、洗、盘、盒、奁、瓶、杵臼、唾壶、带钩、镜、铃形器、弩机、矛、镞、摇钱树等多种器物,还有大量半两钱、五铢钱和新莽铜钱。威宁中水也出土了青铜器146件,主要是兵器、生活用具及装饰品。清镇、平坝汉墓中的青铜器也是很丰富的,主要有容器、烹饪器、装饰品及兵器。兴义交乐汉墓中出土的青铜器百余件,重要的有铜车马、摇钱树、七乳镜、提梁壶等。在这些器物中,有的是典型的中原器物,有的则发生了变异,大部分是西汉时期的,东汉器物渐少,现选择若干比较有特色的,分别介绍如下:

在礼器中,值得一提的有铜鼎、铜、铜壶、铜钫、博山炉、五铢钱纹虎钮等。在古代,鼎是社稷的象征,用以“明尊卑,别上下”,在周代特别讲究,至汉代已显得衰落,赫章可乐出土的铜鼎,通高213厘米,器小,壁薄,瘦高,平盖,腹大于口,圆底,三足,两耳呈长方形,远逊于中原的同类器物。可乐出土的铜,高151厘米,腹径162厘米,足高35厘米,形制为直口、鼓腹、圆底、三蹄足,盖顶有桥形钮,功用近于鼎。肩与腹之间有鸟头状的流,流侧有一条曲柄。另有1件铜钫壶,系古代盛酒器,高352厘米,口径12厘米,腹宽222厘米,圈足径14厘米,形制为长方形、方直口,颈较长,腰平直且长,素面无纹。铜壶在赫章及务川、清镇、兴义、兴仁等处均有发现,可乐出土的1件,高466厘米,腹367厘米,圈足175厘米,呈圆形,平唇直口,束颈,鼓腹,圆底圈足,腹上置对称的衔环,肩及腹部上有弦纹3组。可乐出土的博山炉系仿山东博山器形,通高204厘米,口径9厘米,盘径195厘米,形制为平口、浅腹、平底,由盖、身、柄、盘几部分组成,盖呈斗笠状,上有镂孔群峰及云纹,身为直口椭圆腹,柄为圆柱形,承盘与柄分铸铆合。于作为乐器,在作战和祭礼时用以“和鼓”,松桃出土的五铢钱纹虎钮于具有巴器特征,通高45厘米,唇面直径22~24厘米,腹径28厘米,口径14~16厘米,重675公斤,形如碓头,中空,略呈椭圆,平顶,折唇,中置虎钮,虎头肥大,咧嘴翘尾卷曲,钮“盘”有双鱼、叶瓣,唇面与有五铢钱文,另有残4件,铙、铎各1件共存。

在贵州出土的青铜器中,带钩是很有特色的。可乐出土的错金银鹅头形铜带钩是一件珍品,正面错金,背面错银,钩端刻成鹅头状,冠上镶嵌绿松石1颗,钮部有“鸱”图案,钩柄饰流云纹和羽状纹,在食囊、翅膀、足、尾等部镶有绿松石7颗,工艺精巧。可乐还出土了2件鹅头形带钩,形制、纹饰、风格与上述带钩相仿,但一件用细铜丝镶嵌成鹅头形,形象逼真,背面的卷云纹及钮面的鸱形均为错银,另一件钩端纤细而有椭圆形钮。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