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人们进行开发的重要条件之一,贵州属内陆省,同时又是偏远的山区,交通状况如何直接影响贵州的开发,并成为检验开发程度的一个重要尺度。贵州的河流均属山区雨季型,易涨易落,穿行于崇山峻岭之中,一般说来,各河流的中游水流湍急,落差较大,不利航行,而下游虽可通航,但又多急流险滩。而陆路则因山川阻隔
、地面崎岖,行旅艰难,即使有了驿道,也只能以乘马、轿子、滑竿代步,人挑马驮运输,不能通行车辆。大体上讲,元代是贵州交通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此之前,对外交通较多依赖天然水道,陆路交通极不发达,而自元代设立“站赤”以来,交通状况大为改观,逐步纳入全国驿道网络。
古书上说:“有竹王兴于豚水”,这个传说并非无因。古人类大都傍水而居,便于汲水和捕鱼,同时也利用水道交通,这一点,已由古人类和古文化遗址得到充分证明。当然,有了人类活动,也就出现了路,但那时的路,只能是羊肠小道,而且随着人们活动的情况,时兴时废,比较确定的路线是很少的。庄入滇当是贵州有记载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交通活动,包括水路和陆路,然其行走路线,其说不一。《史记·西南夷列传》说:“始楚威王时,使将军庄将兵循江上,略巴、黔中以西。……欲归报,会秦击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乃以其众亡滇。”而《华阳国志·南中志》却说:“溯沅水,伐夜郎,军至且兰,
船而步战。”由楚经贵州至滇有路可通,在贵州境弃船而走陆路,这一点是肯定的。说“循江上”,当是走长江水道,然后在四川涪陵转走乌江,乌江下游可以通航,古称“延水”,故有人疑《华阳国志·南中志》所说的“沅水”乃“延水”之误。但说“溯沅水”也未尝不可,因为贵州踞“五溪”上游,下通湖南沅江,这一段河道险滩较少,古代可能是通航的,故屈原《涉江》有云:“乘艶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朝发枉兮,夕宿辰阳……”辰阳就在湘黔边境。
从四川经贵州到两广的路,古已有之。《史记》说:“南越食蒙枸酱,蒙问所从来,曰:‘道西北。江广数里,出番禺城下。’蒙归至长安,问蜀贾人,贾人曰:‘独蜀枸酱,多持窃出市夜郎。’夜郎者,临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桐师,然亦不能臣使也。”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从巴蜀到夜郎是有路可通的,所以四川的枸酱才能“多持窃出市夜郎”。当时到两广的大动脉是江,夜郎在江畔,江面虽然只有百余步,但是可以行船的,顺流而下,可以通达番禺,也就是今日的广州,说明北盘江、红水河通珠江的水道此时已经利用。
通过政府行为而开辟道路,始于秦代,而汉代成效较大。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派“常略通五尺道”,此道起于四川宜宾,经高县、筠连,过黔西北而入云南昭通、曲靖,宽仅五尺,故称“五尺道”。西汉初年,不但枸酱运销夜郎,而且四川大户程氏、郑氏“亦冶铸贾椎髻之民”,即把铁器运往贵州供“椎髻之民”使用。汉武帝时,派中郎将唐蒙“将千人,食货万余人,从巴?关入”,到达夜郎及其旁小邑。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发巴蜀卒治道,自道指江”,谓之“南夷道”。事情非常明显,开此道的目的,是为了打通到夜郎的通道,并使之与江衔接,以便“因犍为发南夷兵”以攻打南越。为了军事的需要,后来便在此道上“置南广八亭”,这是贵州有邮传的发端。但几年后,因道路艰险,转输困难,“土罢饿离湿,死者甚众”,道路一度中断。继后,张骞在大夏(今伊朗)见到蜀布和邛竹杖,建言寻求通往身毒(今印度)的道路,于是又派王然于等通过夜郎至滇(今云南),又打通了到云南的道路。虽然到滇后没有找到通印度的道路,但却成了以后开辟“南方丝绸之路”的契机。西汉末年,公孙述据蜀,大姓龙、傅、尹、董“保境为汉”,遣使绕道两广贡奉东汉光武帝,所走的路仍然是江。
诸葛亮南征,从成都出发,循岷江而下,经武阳至道(今宜宾),分三路进发,其中,马忠一路向而“战于盘南”,大概是至江而止。但蜀汉时,赤水河已部分通航,势力所及,故今习水尚保留着章武三年的摩崖石刻。东晋时,李雄、李寿据蜀,尽有南中之地,惟谢恕不服,“遂保境为晋”。当时四川道路不通,与偏安建业(今南京)的东晋联系,很可能是走沅江水道出洞庭湖。但在此长达七八百年间,因中原纷乱,在交通上并没有什么重大措施,且交往时断时续。
及至隋初史万岁征云南,乃修复道至宁州(今云南曲靖)的道路,路过黔西北一隅,称为“石门道”。唐代在四川彭水设黔州都督府控制贵州,经制州均设在乌江以北,足见主要是凭借乌江水道。不过,黔州都督府曾一度改为播州都督府(今遵义)、庄州都督府(今贵阳附近),说明有路与黔中相通。又唐初曾派黔州刺史田康出辰州道,乃复黔州至辰、沅一路交通。贞观十三年(639年),渝州(今重庆)人侯弘仁修筑经、西赵出邕州(今南宁)的道路,沟通川、黔、桂三地。贞元三年(787年),南诏异牟寻遣使三路入朝,其中有一路即出而达黔州。五代时,贵州的昆明大鬼主、罗甸王、普露静王曾一度朝贡后唐,但因前后蜀及楚国所阻,道路不通。其后,黔北与蜀联系较多,而黔东、黔南则与楚多有往来,故南宁州莫彦殊、张万凌等皆归附于楚,而楚则派龙德寿等率八姓兵入主黔南。
宋代在南方买马,促进了贵州与邻省的交通。黔西北及黔北地近四川,故罗氏鬼国的马多贩至泸州、纳溪交易,播州、思州则市于四川南平军。罗殿、自杞、毗那等,常贩马于大理(今云南)而转卖到广西,当时的道路主要有三条:一条是由广西横山寨(今田东)起,经泗城州(今广西凌云)过红水河,再经自杞国(今贵州兴义)、石城郡(今云南曲靖)至大理国(云南大理);另一条是自横山寨西行如初,在广西七源州(田东与凌云间)分路北行,过红水河而至罗甸国(今贵州安顺);还有一条由自杞经罗甸东南行,过西南五姓蕃(今惠水)、荔波而达宜州(今广西宜山)。此外,自杞有一路可直通莫大王(今广西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