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社会结构  
  起源与发展  
  哲学思想  
  宗教文化  
  滇云教育  
  滇云史学  
  滇云文学  
  艺术与科技  
  滇云名胜  
  滇云风俗  
 
 
  首页>>滇云文化>>滇云文学
王升及其《滇池赋》


烟波浩淼的滇池像一颗闪亮的明珠镶嵌在云贵高原上,她是那么的迷人,总能引起诗人们的许多遐想,滇池也成为诗人们最钟爱的歌咏对象。“昆明千顷浩溟蒙,浴日滔天气量洪。倒映群峰来镜里,雄吞万派入胸中。朝宗远会江淮迥,泽物常裨造化工。圣代恩波同一

视,却嗟汉武谩劳工。”这就是郭孟昭的《咏昆明池》诗。诗篇写滇池的壮美,写得气势雄浑,胸襟开阔;歌颂元王朝统一中国,恩泽及边疆,嗟叹当年汉武帝征调大批劳工开凿昆明池,训练水军来征讨南中的历史。在所有歌咏滇池的诗文作品中,以王升的《滇池赋》最为杰出,声名远扬:

晋宁之北,中庆之阳,一碧万顷,渺渺茫茫。控滇阳而蘸西山,瞰龟城而吞盘江。阴风澄兮不惊,玻璃莹兮明晴晖,澹苍凉之景,渔翁作乃之声。蛟鼍载出而载没,鱼龙或变而或腾。岸芷兮馥馥,汀兰兮青青。粤穷其源合众派而为众爰,究其流乃自西而之东。不假乎冯夷之力,不劳乎神禹之功。自混沌之肇判,经螳川而朝宗。电光之迅兮不足以仿其急,雷身之轰兮未足以拟其雄。此滇池气象之宏伟,难以语言而形容者也。予归自于神州,寻旧庐于林丘,怀往日之壮游,泛孤艇于中流。薄雾兮乍敛,轻烟兮初收,晴光兮浴日,爽气兮横丘。川源渺兮莽苍江,山郁兮绸缪。鸿雁集于沙渚,凫鹭翔于汀州。睹景物之萧萧,纵一叶之悠悠。少焉雪波兮凌空,霜涛兮叠重荡,上下之天光,接灏气之鸿蒙。叹濯缨之靡暇,乃系缆于岩丛。发长啸于云端,寄尘迹于。探华亭之幽趣,登太华之层峰。览滇南之胜概,指八景之陈踪。碧鸡峭拔而岌,金马逶迤而玲珑;玉案峨峨而耸翠,商山隐隐而攒穹。五华钟造化之秀,三市当闾阎之冲。双塔挺擎天之势,一桥横贯日之虹。千艘蚁聚于云津,万舶蜂屯于城垠,致川陆之百物,富昆明之众民。迨我元之统治兮,极覆载而咸宾。矧云南之辽远兮,久沾被于皇恩。惟朝贡之是勤兮,犀象接迹而駪駪。如此池之趁海兮,亘昼夜之靡停。因而歌曰:万派朝宗兮,海宇穹窿;圣神膺运兮,车书大同。

这是滇云作者以赋的形式描绘滇池的第一篇作品。王升,字彦高,其先世为僰人,世居晋宁,后徙滇,曾任布燮。元军入滇,其父王惠“以其众内属”,始为威楚屯田大使,后任中庆路昆明县尹。据邓麟《元宣慰副使止庵王公墓志铭》说他“温纯聪明,寡言慎行,思如泉涌”,初学于杨贤先生,后向张子元学经,向仲礼学诗,向李源道学文,学识渐长。元代开科举,王升举进士,先后出任大理、中庆路学正,仁德府儒学教授、临安路知事,威楚路军民总管府经历,云南诸路儒学提举等职。王升不仅为官政绩突出,在文学上也有较高的成就,《滇池赋》便是他的代表作。赋中其山水描写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方特点。赋的开始寥寥数语便把滇池的地理位置和雄奇的态势活脱脱地勾画了出来。“雪波兮凌空,霜涛兮叠重荡。上下之天光,接灏气之鸿蒙”,将滇池既有大海般的壮阔气势,又有高原湖泊宁静秀丽的特点表现出来。赛典赤治滇,云南行省的建立,昆明取代大理,成为滇云的政治文化中心,碧鸡峭拔,金马逶迤,玉案耸翠,商山攒空,五华钟秀,三市繁荣,双塔擎天,大桥如虹,王升把当时的昆明八景描绘得如诗如画,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向往,也把一个文化发达、经济繁荣,充满着生机,欣欣向荣的新都市展现在我们眼前。王升是在元朝统治云南时期教育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滇云士子,在学习了中原文化,以及同中原人士的长期交往中,他已深切地感受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人心所向,犹如江河奔向大海,千难万险难以阻挡。因此,在《滇池赋》中,王升一再点染:“矧云南之辽远兮,久沾被于皇恩,惟朝贡之是勤兮,犀象接而駪駪,如此池之趁海兮,亘昼夜之靡停”,“万派朝宗兮,海宇穹窿;圣神膺运兮,车书大同”。写山水寓含深意,将爱国爱乡的感情融为一体,倾注于山水描写之中,表达出边疆各族人民对中原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得此赋具有较深厚的内容和时代精神。作为一篇抒情小赋,虽为赋体,却少有古赋中常见的堆砌典故的通病,而是以近乎口语的优美文字,为滇中山水的传神写照。虽有师苏轼《赤壁赋》的痕迹,但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能结合滇中山水景物与城市风貌的特点,予以出色的描绘,成为滇云元代散文中的杰出作品[1]

    注解:

    [1] 余嘉华:《古滇文化思辨录》,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

    网页编辑:金湖

内容把关:白嘎达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