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社会结构  
  起源与发展  
  哲学思想  
  宗教文化  
  滇云教育  
  滇云史学  
  滇云文学  
  艺术与科技  
  滇云名胜  
  滇云风俗  
 
 
  首页>>滇云文化>>滇云文学
清代滇云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


清代滇云少数民族文人汉文诗文的创作,更显蔚为大观。从少数民族文人分布面来看,已不仅限于大理、丽江、滇南地区,景东、顺宁、普洱、开化、广南诸地,也有诗人出现。从少数民族族别上看,白族、彝族、纳西族、傣族、哈尼诸族均有诗文作家产生。而姚安府少数民族土

司高駪映在清代少数民族文人中,成就较高。高駪映,字雪君,为姚安府土知府高氏家族的12代传人。关于其族别,历来众说纷纭,元代认为他是白族,有的认为是汉族,也有的认为是彝族,本文取彝族说。姚安高氏,在南诏大理时期就已是除蒙段以外的大家族。大理国后期姚安成为高氏的世袭领地后,高氏世居此地,元代高寿、高宝等曾任云南行省左丞。洪武初归附明廷,世代袭职,高氏领有姚安府前后延续七百多年,有着十分深厚的经济、政治实力和源远流长的家族文化传统。从万历间其高祖高金宸因征缅有功,晋秩四品服,开始读书上进,接受汉文化,奠定了家学之基,当时的姚安知府李贽说他循循压饬,有儒生风。到其祖高守藩时,已是耽于诗酒,著有《龙溪小窗集》了。其母为丽江木氏土司木增之女,受汉文化影响较深。在木氏、高氏两大家族文化的影响下,高駪映4岁就开始启蒙读书,从小便有神童之称。高氏家族,藏书甚富,甘孟贤在《高雪君先生家传》中说:藏古今书籍于拂雪岩,编为十十号,每号千数百卷。三姚缙绅,蓄书之家,莫与为比。殷实的家学为他后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他的父亲高耀曾任南明朝廷的太仆寺正卿,南明政权灭亡后,其父出家鸡足山,12岁的他,便同其母一道接掌了姚州高氏土府的大印。尽管承袭了土职,但嗜书之癖仍不改。由云龙主编的《姚安府志·学术》说:唯高駪映袭世职之后,藏书甚富,幼即嗜书成癖,寒暑无倦。且天赋雄才卓识,过目成诵。高駪映的这种聪慧,不仅在他的士官职任中表现出非凡的业绩,而且,在文学创作上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师范在《滇系》中说:土司之向学者,首推丽江木氏,公、青、增俱有诗集流播中外。”“姚安高氏有字雪君名駪映者,雄才卓识,博综典籍,所著录十余种,直出三木之上。对高駪映的文化成就给予很高评价。高駪映一生创作丰富,号称八十一种之多,其中,文学创作及理论批评方面占四十余种,其著述主要有诗集《结嶙山草》二卷、《非非草》一卷、《索居集》一卷,《梅村集》二卷、《菩提树词集》一卷,此外还有《蜀江吟》、《春雪吟》、《五华吟》等15种;游记《雪山游事》、《蜀风采》、《醉翁楼记》等3种;诗文论《诗苑》、《艺翰》等4种,以及《声鹤亭稿》、《如意珠》、《备斋闲话》等散文和随笔选集。遗憾的是他的大部分作品未能保留下来,只有《妙香国草》一部以及一些诗词近三十首保存下来。《妙香国草》是高駪映在游历大理各地风景名胜的吟咏之作,这里的一景一物、一寺一塔、一碑一冢、一水一泉、一桥一祠、一山一石、一花一树、一草一木总让他涌起怀古的幽思。在这部以抒情见长的诗集中,再现了大理等地的秀丽风光和悠久历史。诗人以的眼光去观览山水,以来言。他在每篇诗作前都有题记,这些题记已不失为一篇篇优美的游记散文。洪武平云南初,有感通寺僧法天朝觐太祖,留下御赐诗章为镇寺之宝。400年后,高駪映游感通寺,见到御墨,写下《感通寺恭读明太祖御墨》诗。诗前有题释曰:

是岁丙寅夏,予门人榆广文、施赢仙、李宝箴同予游荡山之麓。方入感通,思寻故碑读之,僧曰:“四百年矣,明太祖御墨,今固独完,倘非神灵呵护,乌以及是?他人则不敢,惟檀越可一展阅。轴未出,而难慎之色,已动貌矜容矣。予正冠肃容,瞿瞿而立;僧捧轴若危,秉虔以登案,莫敢仰视。余既面拜稽颡而后敢读,不谓读之,莫可以竟,不知涕泗之何以浇颐,而伤焉之何由兴感也。

昔人谓感通有御制诗十八章,今乃知皆近翰和赠之词,御制则惟此二章耳。日月辉映,云霞灿烂,真与群工赕藻迥异……

在这篇题释里,高駪映生动地记述了自己拜谒石碑,“恭读”明太祖御墨的过程,追溯了当年法天朝觐得宝墨的经过,澄清了这段史事的传讹,颂扬了太祖的英明,表达了他对这位帝王的崇敬,发出追古思今的慨叹。在此诗中,这种感情被更为凝练地表达出来:“荡山赤日照人愁,圣藻初开思不休。拜罢香烟凝似昔,读来玉轴感同秋。当年白马嘶何处,此日丹茶放小丘。为忆临轩重蔚时,殊方今已负皇猷。”诗似乎成了上篇题释的点睛之笔,以此来看,他诗集中的题释,记游述事,说史正谬,其诗歌又感物寄情,追古怀今,文与诗相辅相成,浑为一体,自然成趣,越发显示出其诗文的魅力。《妙香国草》所收录的68首诗作,有律诗、绝句,也有古体诗及词令,几乎囊括了所有古代诗歌体裁,其中最长的达45行,最短的仅两行。其《牡丹词》8首,吟咏鸡足山、昙华山等山川景物的杂咏诗22首。这些诗词大多数是触景生情,体物明志之作,自然山水与作者心灵的同构和呼应是这些诗作的一大特征,这也使得他的作品自然成趣,底蕴深厚,意味隽永,表现出他文学创作的风格。在大理西北兰峰之北,有无为寺,寺中有碑为明汝南王朱有勋所作,声如玉磬,杨升庵说:以木击之,歌少陵春山相求之诗,清越可听。高駪映游无为寺,作《汝南王碑》诗:当年击玉咏春山,此日苔痕半剥斑。碧叶满溪花未见,暗香入寺草难删。欲超尘表怀王志,忽对陇边忆旧颜。底事那堪秋月上,扪碑难读冷禅关。诗人借汝南王碑之酒,浇自己心中的块垒,以抒发对明王朝遗民内心的隐痛,扪碑难读冷禅关痛之切,意之深。总之,高駪映作为一代少数民族学者,不仅在诗文上成就卓著,在史学、哲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而且能以人品立身,正如清学者甘孟贤在《高雪君先生家传》中所言:先生博古通今,学兼二氏。衡一儒道之中正,诚多纰缪之处,然敦伦饬纪,济人利物,庸德庸言,自足楷模。[2]

总观清代滇云文学,同明代相比,已从明代的繁盛中日益显现出成熟,在深沉中蕴寓着哲理。这种成熟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文学理论得到繁荣,另一方面开始对前人的成果加以整理,出现了一些集大成之作。

    注解:

    [1] 赵浩如:《古诗中的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陈九彬等撰:《高駪映评传》,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网页编辑:金湖

内容把关:白嘎达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