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国的社会经济较南诏时有较大发展。大理政权重视水利建设,政权建立伊始即在云南(祥云)修筑段家坝蓄水。其
后又修青湖,灌溉之利达于四野。在白崖(弥渡)地区修赤水江蓄水坝,使当地农业呈现出禾麻蔽野、连年丰收的景象。赵川甸(大理凤仪)有神川江贯于其中,灌溉农田千余顷。公元11世纪80年代,峨嵋进士杨佐到大理买马路过姚州(姚安、大姚),看到当地的农业生产,无论是耕作技术,还是产量,已和当时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四川资中、荣县地区相差无几。
畜牧业也有发展。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大理各地领主向白王(大理国王)进献的牛马一次就遍布点苍山。大理马闻名全国,每年都有数千匹马经自杞国(贵州)转贩至邕州(南宁)与中原贸易。
手工业的水平也有较大提高。用象皮制作的甲胄,形式精巧,质坚如铁,深受宋朝欢迎。所制披毡、马鞭、鞍辔等在当时颇有名气,行销中原。彩漆技艺高超,许多器皿上都漆有精美的图案,大理国的漆器,直至明代还视为珍宝,被誉为“宋剔”。大理生产的纸细致洁白,柔韧光滑,宋人称之为“碧纸”。云南刀铁青黑沉,坚韧锋利,被誉为“吹毛透风”,不仅为南方各族人民喜爱,而且行销全国。冶铜技术殊为娴熟,工艺精巧,造型生动,今存大理时期的铜佛像、铜镜等,显示了冶铜规模的宏大、技艺的精湛。
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交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道路四通八达,以大理城为中心,东至戎州(四川宜宾)、西至身毒(印度)、东南至交趾(越南北方)、东北至成都、北至吐蕃(西藏)、南至海上。与中原贸易的有西川道和邕州道两条大路,其中以邕州横山(广西田东)的互市榷场最为繁荣。当时大理输往内地的有马、羊、鸡等畜禽,刀、毡、甲胄、鞍辔、马鞭、漆器等手工产品,以及麝香、牛黄等药物;从内地输入的则有汉文书籍、缯帛、瓷器等。内地的文化与技术随着商业交换传入云南,对各族人民的经济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大理与缅甸、越南、马来亚、印度、波斯等国家与地区都有贸易往来。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大理、鄯阐、威楚、永昌等城镇。同时,在城镇周围形成了许多定期的集市。
大理国时期,云南大部分地区已建立封建领主制经济。大理政权所建立的府、郡,分封贵族统领,即“颁赐赏职”“令守其地”。各地贵族为一方之长,世守其地,他们必须效忠大理朝廷。大理国段正淳在位时,“善阐高观音来朝,进金马丈八十节,人民三万三千户。赐八章礼衣龙颈剑,擢为安东将军”[1]。所谓人民三万三千户,当是善阐府所领人户,为封建领主的版籍;善阐即其受封的采邑,向大理国王进献贡品,大理国王赏赐封职。君臣之间的贡献与赏赐,以及所谓的“君臣一德,州国一心”[2]说明当时善阐地区和其他地区一样统属于大理国王。大理国王将所属的善阐之地分封给高氏世守,封高氏为“安东将军”,为大理国镇守东部疆土。其下的州、郡都有固定的领地,封土长世守其地,“务存长久”[3]。可见大理国已经形成一套分封体制,封建领主制经济已是大理国的基本经济结构。
注解:
[1] 《南诏野史》。
[2] 善阐城面幢铭文《造幢记》。
[3] 《大理三十七部盟誓碑》。
网页编辑:金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