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渡部忠世认为亚洲稻最早起源于“阿萨姆·云南”,即印度的阿萨姆邦、中国的云南省和缅甸的克钦邦等山岳地带。稻米的种植从这一地区往西经布拉马普特拉河和恒河一线传播到南亚地区;往南由湄公河传播到东南亚一带
;往东沿长江传播到中国的东南地区。这就是“稻米之路”[1]。不管这一说法是否准确,然而,云南是亚洲稻的最早起源地之一。这是为人们所公认的。
云南是我国种植水稻最早的地区之一,文献上不乏记载。《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黑水即金沙江,金沙江流域气候温和,故能“百谷自生”。朱孟震的《西南夷风土记》也说:云南西部地区“野生嘉禾,不待播种耕耘,而自黍实,谓之天生谷,每季一收,夷人专利”。所谓“野生嘉禾”、“天生谷”即野生稻。
从采集野生稻到人工栽培的转变,受到各种自然条件的制约,并非在任何地区都必然发生。假如某一地区仅有野生稻的分布,这还不能证明就是稻谷的较早栽培地,值得注意的是云南还有一系列关于稻谷的考古发现[2]。新中国建立以后,在云南已经发现野生稻的地方就有九十余处,1953~1960年滇池地区相继发现了新石器文化遗址14处,这里出土的泥质红陶上有稻壳和芒的痕迹,并发现有稻谷的遗留[3]。在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发现的野生稻距今已有四千余年。宾川白羊村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碳化谷,经国家鉴定为距今3770年左右。1972年元谋县大墩子新石器文化遗址中也出土了碳化的稻粒和其他农作物,时间约为公元前1260±90年[4]。1957年剑川海门口遗址发掘出土了碳化的稻、麦等物[5]。李家瑞《剑川县海门口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情况及我的一些看法》一文中说:“在遗址内有四个地方发现了谷物,是带芒的稻穗、麦穗、稗穗及小粟谷,凝结成了黑色小块。”可以肯定,稻、麦已是大理地区远古时期农业种植的主要作物。同时,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以及临沧、思茅地区也都有野生稻发现。这表明云南不仅是水稻的发源地,也是水稻种植很早的地区。
大理下关东汉墓陶水田模型
在云南少数民族中,有许多关于驯化和培养野生稻为主要粮食作物的传说,例如:傣族民间故事《一颗萝卜大的谷子》说:从前人们靠打猎捕鱼为生,一天,打猎的人们忽然闻到了一股香风,他们朝着风吹来的地方走去,在山坳的水塘里看到了许多又高又密的野草,草上结着无数萝卜大的果子,剥开一看,里面全是白生生的果肉,用嘴一舔,又香又甜,大家就吃起来,并给它起名叫“香稻米”。从此以后,人们就靠“香稻米”生活。但是野生的“香稻米”越来越少,一个聪明的人就教大家把“香稻米”播种到田里,小心培育,施肥灌溉,“香稻米”不仅长了出来,而且比野生的还要壮实,稻米成了傣族人民主要的食物[6]。稻米自古就是云南各民族的主要食物。今天在云南许多少数民族中还流传着三国时诸葛亮南征,教民种稻牛耕的传说。这虽无从证实,但反映了云南各民族重视水稻栽培,不断发展稻作农业生产技术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