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社会结构  
  起源与发展  
  哲学思想  
  宗教文化  
  滇云教育  
  滇云史学  
  滇云文学  
  艺术与科技  
  滇云名胜  
  滇云风俗  
 
 
  首页>>滇云文化>>经济土壤
直上云天的梯田


    在多山的云南,可供农业耕作的平坝土地相当有限。而那些河谷两岸,深山之中,环山造田,垒土为埂,引泉灌溉,层层相叠,直上云天的梯田,在云南则随处可见,它不仅是云南人文地理的一大景观,也是云南人民与自然抗争,利

用山地资源发展农业的智慧结晶和创举。

梯田是我国古代改造山地用于水稻耕种的较为先进的一种方法。梯田不同于一般的山田,它需要在山坡面上进行人工修治整土,使每块田亩相对呈水平面,其间隔以田埂,中通水渠,以保持水土或引水灌溉,“山田层级而下,如梯形,泉水流注,最宜于稻,平畴则每有小沟引水,远者曲折递引,沿至数里外”[1]

云南先民很早就对河谷山地进行垦殖。19391941年,吴金鼎等人在洱海西岸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到南诏以前的遗址二三十处,这些遗址分布在山的缓坡处或小山上,“苍山坡上,凡经古人居住之地,必有阶梯式之平台。台之四周,至数里以外,或高山顶上遥望之,极为清楚。至近处反不易辨明。经发掘后,证明此类平台为古人住处及农田两大类遗迹”,“晚期居民,乃用人工引水之法,通过居住区域,亦作灌溉之用。曾发现五沟之多”[2]。这些呈阶梯形台状,当为可引水灌溉的农田,理应视为原始梯田,起码也是梯田的萌芽。

唐代云南的梯田已经很普遍了。当时人樊绰曾惊叹道:“蛮治山田,殊为精好。”因为这一时期,唐朝内地山区垦殖,多实行“畲田”制,而云南精好的山田当然与之不同,这是“浇田皆用源泉,水旱无损”[3],耕作精良的梯田。《南诏德化碑》也称南诏境内“厄塞流潦,高原为稻黍之田”。明代徐霞客游历云南时,在他的游记里反映云南山区农田的纪录比比皆是,在鹤庆、丽江一带,他看到“坞盘水曲,田畴环焉”,“陇北平畴大开,夹坞纵横”;在大理,他记录下“漾共江出峡而下,盘其簏,峡中环垒为田”;在滇西,他欣赏了“水田夹江”,“盘陇成畦,辟田甚广”的景象[4]。环山为田,引水灌溉的梯田稻作农业是云南山区农业的重要特征。

云南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从事梯田稻作农业的悠久历史。居住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的哈尼族更是创造了梯田稻作农业的奇迹。清代嘉庆《临安府志·土司志》中说:哈尼族聚居的地区“依山麓平旷处,开凿田园,层层相间,远望如画。至山势峻极,蹑坎而登,有石梯蹬,名曰梯田。水源高者,通以略杓(涧槽),数里不绝。”在哈尼族居住的亚热带哀牢山区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美称,成为哈尼族从事梯田农业的保证。他们环山造田,垒土为埂,依着山势,利用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使得梯田每层大小不一,错落有致,大者数亩之广,小者形如澡盆,一二十层乃至几十近百层梯田,层层叠叠,直挂山腰,犹如万练银蛇缠绕大山,似云梯直上苍穹。



梯田

对于哈尼族来说,梯田稻作农业不仅带来了更多的丰收,而且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的农事和村社活动几乎都转绕着梯田的农作开展。他们创造了一套既实用又方便的物候历法,以树木发芽、开花或枯萎及候鸟鸣叫来判断季节,安排农事和祭祀活动。他们冬季开田打埂,春天洒种栽秧,夏天中耕除草,秋天收获尝新,都要在梯田的田间地头,举行各种祭祀活动。最隆重的是每年的开秧门,几乎成了哈尼族的盛大节日,全村老幼身着新衣,带着象征丰收在望的染成黄色的糯米饭和米酒来到田间,在层层梯田中,老人们相互祝福,青年人对唱山歌。当栽秧的喇叭高高奏起,德高望重的老人拔起第一把秧的时候,人们欢呼着涌进梯田,开始一年的栽插。这时的哀牢山,山歌绕山、梯田如画,衣着崭新、体格健壮的人们点缀其间,美不胜收。梯田和梯田文化正是云南各民族的一大创举。

注解:

[1] 向达:《蛮书校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73页。

[2] 吴金鼎:《苍洱境考古报告(甲篇)》,转引自徐家瑞《大理古代文化史稿》,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5页、第12页。

[3]樊绰:《云南志·云南管内物产》卷七。

[4]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

网页编辑:金湖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