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社会结构  
  起源与发展  
  哲学思想  
  宗教文化  
  滇云教育  
  滇云史学  
  滇云文学  
  艺术与科技  
  滇云名胜  
  滇云风俗  
 
 
  首页>>滇云文化>>经济土壤
水滨河畔的捕鱼


    捕鱼,几乎是任何一个民族社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云南多江河、湖泊,水中有丰富的鱼类资源,自然成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捕捞对象。人类最古老的捕捞,当是用手摸捉、“竭泽而渔”或用木棒打击等等。到人们发明了制造工具

、使用工具以后,利用工具捕鱼就大大提高了效率。西安半坡遗址中曾出土了不少不同形状的鱼镖,出土的陶器上以鱼为装饰题材亦不鲜见,可以认为最早的鱼镖应是木制的。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乡地区的摩梭人,他们至今使用的鱼镖还是用木料做成的,器身很长,并带有一两个倒刺。据著名民族学家宋兆麟考证,“这是我国最原始的鱼镖”。使用鱼钩捕鱼,这是一种较为古老而又灵巧的方法。纳西族古老的象形文字中,就有表示钓鱼意思的字出现,而且特别形象,是一根鱼杆系着一个钩。江川县李家山M18号墓(西汉以前)出土的贮贝器内,有两个长53厘米、无倒须的鱼钩。这些都表明,捕鱼很早以前就已成为云南各少数民族重要的生产活动和经济来源。

一些生产力发展程度较低的民族,捕鱼生产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维持生存的重要手段。以独龙族为例,1949年以前,捕鱼也是独龙人的重要生产方式之一。独龙江盛产各种江鱼,每年五六月是鱼汛期,各个氏族和家族按照各自的氏族和家族的区域,划分出若干个氏族家族公有口子“度娃”,各个氏族和家族只能在自己的“度娃”辖区内捕鱼。捕鱼工具有鱼网、鱼筐、鱼叉、竹矛等。捕鱼是男人的专职,女子不能参加捕鱼。每到鱼汛期,成群结队的男子就来到江边各自的鱼口子“度娃”上捕鱼,每个鱼口子,每年可捕鱼五六百千克,著名的捕鱼者称为“额欠各勃拉”,即捕鱼能手。捕获的鱼按照传统习惯,必须在大家族内平均分食,这种平均分配鱼食的传统,独龙语称为“阿奢木得休”。

云南纵横着属于六大水系六百多条河流,除河流之外,云南高原上还星罗棋布地分布着众多的高原湖泊,这些河流湖泊都盛产鱼类,有许多著名的土著鱼类,如滇池的金线鱼,洱海的弓鱼,抚仙湖的抗浪鱼,星云湖的大头鲤鱼等,早在西汉时期,司马迁就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滇池鲤鱼多而巨,鲫多而肥。”时至今日,高原湖泊仍是云南鱼类的主产地。

擅长捕鱼的民族大多是居住在江河、湖泊边的民族。在云南擅长捕鱼的民族主要有傣族、白族、壮族、纳西族、哈尼族、瑶族、彝族、傈僳族、独龙族、蒙古族、布朗族、景颇族等。居住在怒江、澜沧江沿岸的傈僳族、怒族同样把捕鱼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补充手段,在傈僳族和怒族中,几乎家家有鱼网,户户有鱼叉,采集狩猎之外,捕鱼成为必不可少的生产手段之一。在洱海畔生活的白族、泸沽湖沿岸生活的摩梭人,滇池沿岸生活的白族、彝族和金沙江沿岸的纳西族、傈僳族和彝族、澜沧江下游两岸的傣族,他们自古以来都是以捕鱼为主要生产手段的,从洱海、滇池出土的大批新石器遗址发掘出的大量鱼网坠,足以证明在氏族公社阶段,洱海、滇池区域就有过发达的渔业生活,即便生产力发展到今天,在这些民族的现实生活中仍然保留着古代这一生产的明显痕迹。

网页编辑:金湖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