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社会结构  
  起源与发展  
  哲学思想  
  宗教文化  
  滇云教育  
  滇云史学  
  滇云文学  
  艺术与科技  
  滇云名胜  
  滇云风俗  
 
 
  首页>>滇云文化>>经济土壤
茶叶之路


    云南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茶树的发祥地之一。我国有茶属植物一百余种,云南就有二十余种,并且大部分分布在西双版纳和无量山区、哀牢山区一带。这里地处无量山脉和哀牢山脉南端底部,位于澜沧江与红河之间,属于北热带和南亚热带气候。山高、湿热、雾大,宜于茶

叶生长,所谓“高山云雾出名茶”。

云南植茶很早。唐代樊绰在《云南志·云南管内物产》中就已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南诏设银生节度于景东,其辖境远达西双版纳一带,可见,滇南早已是云南的茶产地。

明清以后,云南产茶更盛。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设置普洱府,西双版纳的车里宣慰司受普洱府管辖。这时,西双版纳已有六大茶山,即攸乐山、革登山、倚邦山、莽枝山、曼端、慢撒等。以出产大叶茶闻名,号称“普洱茶”。普洱茶名震天下,时人称“普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1]。又说:“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府,成团,有大中小三等。云南志:普洱山在车里军民宣慰司北,其上产茶,性温香,多普洱茶。”[2]当时滇南各民族普遍种植和加工茶叶,在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数十万人,年产茶叶八万担,成为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

普洱茶生产销售的极盛时期,主要是1819世纪。最早进入易武各大茶山进行茶叶贸易的是石屏茶商,大约在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石屏商人就在易武开设茶庄,头一年底即以粮食、盐和白银放贷茶农,开春之后,茶叶上市,按贷粮银数收购春茶,然后由制茶工人制成圆茶、饼茶、紧茶,运销国内各地。当时易武茶区号称“万亩茶山万担茶”,可见产量和营业额之大。随后滇西商邦中的腾越茶商也于嘉庆年间进入勐海等地,开号经营茶叶。此外,下关、玉溪、思茅商人纷纷进入茶区,茶叶经营日益兴盛。《滇海虞衡志》说:“普茶,名重天下,此滇之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矣。”当时“万亩茶山万担茶”的易武,在其街子上经营茶叶及百货的商号百余户,他们每年年底用粮食、盐巴、白银等贷给当地的少数民族茶农作为垫本,次年春茶上市时按贷给的粮银数收购春茶,加工后运往国内外销售。

普洱茶的销售主要有三条渠道:一是销往云南和中国内地,这一部分茶叶,质量上乘,为中原士人所喜爱;二是销往藏区,滇茶即普洱茶的主要销售地是西藏,藏民喜欢普洱茶味道的浓烈纯酽。每年由藏区中甸、德钦(当时称阿墩子)等地的藏族商队有驮马300500匹,前往西双版纳的勐腊、佛海(勐海)驮运茶叶,销往西康、西藏。藏族人民十分喜爱用云南大叶茶,有时还夹杂一些老叶制成的“紧茶”,被称为“边销茶”或“蛮装茶”,其味醇重,用来制作酥油茶,初每年约销3000担,光绪年间,曾达到3万担。清中叶以后,云南鹤庆、丽江、腾冲、喜州等各大商帮及藏族商人,以滇产的茶、糖、铜器等物运销藏区,再从西藏运回药材、皮毛等。滇藏之间的交通线开辟很早,而且道路难行,全靠马帮运输,随着滇茶藏销贸易的兴盛和发展,这一交通线以“茶叶之路”或“茶马古道”闻名于世。所谓茶马古道就是从云南茶产地西双版纳的勐海及思茅等地运茶,经南涧、下关、丽江、中甸、德钦(阿墩子),翻越梅岭山,经毕透、崩刀、查于坝、单刀山至拉萨,全程至少三个月。茶马古道艰险难行,“由卜自立、阿墩子、擦瓦、崩达、洛龙宗一路,高坡峻岭,鸟道羊肠,几非人迹所到”[3]。但是在滇藏茶马贸易兴盛的时候,这条道路上动辄成百上千匹骡马的马帮大队行走,络绎不绝,穿行于山路之间。由于茶马古道自德钦以北,必需翻越高寒雪山,云南马帮难以适应,因此形成了滇藏马帮对接运输和藏族马帮直接到茶产地交易。一般由云南马帮从茶产地把茶叶运输到丽江,在那里与藏族马帮交易,换取藏族马帮带来的药材、皮毛等;藏族马帮再把茶叶运往拉萨等地销售。民国初年,云南商人为了扩大滇茶的销售量,减轻运输困难和消耗,又开辟了滇缅印藏商道,主要运输进藏茶叶,他们由佛海(西双版纳)经缅甸景栋,利用汽车和火车把茶叶运至缅甸仰光,装海船运至印度的加尔各答,然后再转汽车或火车运到印度的噶伦堡,在这里由藏族商帮用骡马把茶叶运往拉萨销售。这条利用现代运输工具进行滇茶藏销的新的“茶叶之路”,成为云南现代史上的一条新的对外贸易通道。三是销往国外。乾隆元年,由于瘴疠,清政府将攸乐同知改移至思茅,改称思茅同知,从此思茅也成为普洱与西双版纳之间的茶叶中转站。从道光至光绪初年(公元18211876)思茅城商旅云集,市场繁荣,“年有千余藏族商人到此,印度商旅驮运茶、胶(紫胶)者络绎于途”[4],是故从滇南出思茅、车里至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的各条陆路也成了“茶叶商道”,印度、缅甸、暹罗、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均有商人往来于西双版纳、思茅、普洱之间,茶叶成了云南一大出口商品毫无疑问,思茅在清代中后期迅速发展成为滇南对外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与茶叶贸易的兴起不无关系[5]

在茶马古道上,思茅逐渐成为普洱茶的收购集散地,大量的普洱茶被收购到思茅,在这里加工、精制、包装和始发运输。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清政府把思茅辟为通商口岸。1903年,又在思茅建立了海关和租界,并在勐腊、易武、江城设立分关,控制茶叶及其土特产品的进出口[6]。丽江则成为重要的滇藏贸易中转站,云南许多大商帮纷纷在这里设立商号,与西藏来的藏族商人交易,用普洱茶换取西藏特产乃至从西藏流入的印度等地工业品。拉萨是当时滇茶最大的销售集散地,每年运销于拉萨的滇茶不下万余担,时人游时敏所撰《今后之川康边茶》一文记载:“滇茶藏销佛海茶,最盛时曾产至二万担以上,近年约万余市担”。滇藏贸易促进了云南与西藏的经济交往,茶马古道上兴起了一批重要的经贸城镇,极大地促进了滇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思茅、西双版纳等较落后的民族地区也得到了大规模的开发。

注解:

[1] 阮福:《普洱茶记》。

[2] 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

[3] 枉昌丁:《藏行纪程》。

[4] 光绪《普洱府志》卷十七。

[5] 杨毓才:《云南各民族经济发展史》,第295302页。

[6] 光绪《普洱府志》卷十七。

网页编辑:金湖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