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氏族社会时期,祭祀是氏族共同生活中最隆重、最盛大的活动。祭祀时,所有成员在氏族首领的带领下,按传统的仪式边歌边舞。以后这种舞蹈发展成了迎神、驱鬼、祝祷丰收、祀求人畜平安的祭祀舞蹈。流行于纳西族中的东巴舞就是一种典型的祭祀舞蹈。
在由纳西族传统象形文字东巴文记录的经籍中,有一些经典如《蹉姆》和《舞蹈来源》就忠实记录了东巴巫师举行仪式时的许多种纳西族古代舞蹈,具有舞谱的特征。《东巴舞谱》详细记录了纳西族古代乐舞的类别和跳法,把纳西族古代舞蹈综合为古典舞蹈艺术体系,并以图画似的象形文字与符号标记,对舞的姿态、动律、场位、路线、特殊造型、技巧及乐舞器用法等作了规律化的比较科学的描述,成为专门记述舞蹈的经书,也是初学东巴舞蹈者的舞蹈教程。
《东巴舞谱》所记载的纳西古典舞蹈从其内容来看,渊源甚远,源于原始巫舞,舞蹈名目繁多,有动物舞、神舞、战争舞、器物舞等。动物舞中有金色大蛙舞、花斑白鹿舞、赤虎舞、长角牦牛舞、骏马舞、白羊舞、白额犏牛舞、大鹏鸟舞、白鹰舞等,反映了纳西先民远古的动物崇拜、神灵崇拜等观念。舞蹈中的舞谱语汇多取自狩猎游牧生活,有浓郁的古代生活气息,但又有艺术上的提炼、升华。神舞种类也很多,根据东巴仪式内容跳相应的舞。如在祭大自然主宰“署”的仪式上跳“署”舞;为死去的东巴举行的“祭世罗祖师”仪式上跳丁巴什罗舞;为情死或非正常死亡者举行的祭风仪式上跳四头十二眼的“卡日”神舞等,神舞中最重要的是萨利瓦德、英古阿格、恒丁窝盘三尊大神舞,其次有东巴教祖师丁巴什罗舞,刚健而节奏分明,动作多变而气氛热烈的舞蹈,表现出神的超凡法力。战争舞在纳西语中称“高磋”,意为“胜利舞”,有刀舞、利剑舞、弓弩舞等形式,源于古代战士出征和祝捷的乐舞,再现出古代战争激烈的种种场面。器物舞分乐器舞和法器舞,内容包括板铃舞、板鼓舞、碰铃舞、灯花舞等形式,反映出纳西人不同的生活侧面,风格也各异。东巴舞几乎都是集体舞蹈,保持了早期氏族部落群体舞蹈的特征。东巴舞还保留了歌、舞、诗三位一体的舞蹈形式,是纳西舞蹈的雏形。东巴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模仿动物跳的、有模拟神跳的,还有表现生产、生活、战争的舞蹈。多以正义压倒邪恶、光明战胜黑暗为主题。东巴舞已具有相当的水平,像《会罗蹉》舞蹈,能表现较复杂而又完整的情节内容。东巴舞虽然大多数表现神跳的内容,但实质是神的形象、人的气质。虽为祭祀性舞蹈,却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东巴舞谱》迄今共发现6种版本,都已译成汉文,其名称及情况如下:
1.《跳神舞蹈规程》,内述神舞25个,动物舞6个,跳法较详。
2.《祭什罗法仪跳的规程》,谈述用舞蹈礼祭东巴教祖丁巴什罗的具体过程,含62个舞蹈跳法,较详。
3.《舞蹈来历》,略述动物舞、神舞跳法,记录了舞蹈起源于人类模仿青蛙跳的传说。
4.《舞蹈的出处和来历》,谈及17个神舞、动物舞,记述了舞蹈如何产生的传说。
5.《龙蟠中村舞谱》叙述22种神和神异动物舞的跳法。
6.《油米村舞谱》载说祭祀教主丁巴什罗法仪的过程和穿插跳的舞谱,在制谱方式上较前五种版本原始[1]。由于《东巴舞谱》的详细生动的记载,使纳西族民间舞蹈的精华得以完整地保存一千多年。
《东巴舞谱》不仅是国内不少民族古文字中迄今仅见的舞蹈专著,也是世界上用文字记录的最早的舞谱之一。在我国各民族以至世界舞蹈艺术宝库中,也是极为罕见的珍贵文献,它同晚唐五代的《敦煌舞谱》残卷、宋代《德寿宫舞谱》及蒙古族跳神的《查玛》舞谱一样,具有很高价值,是中华民族舞蹈文化的骄傲。
“白沙细乐”是流传于丽江纳西族地区熔乐、歌、舞为一炉的古典音乐,又称“别时谢礼”、“白沙细梨”、“看北石”、“北石八”等,是这部古乐的汉语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