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有色金属王国”的云南,不仅金属矿藏非常丰富,生活在这里的滇云古先民们很早就掌握了开采金属矿藏、从事金属冶炼、制造金属工具和器物的技术。
剑川海门口发现的铜石并用文化遗址证明,商代晚期
当地居民不仅制作和使用了大量精细的石器、骨器和陶器,而且还会冶炼铜和制造铜器。遗址中出土的加工粗糙的14件红铜铜器和制铜器的铸范,标志着云南冶金业的开始。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即从春秋到西汉中期,云南地区的冶金业有显著的发展,灿烂的青铜文化便是它的代表。青铜时代的遗址和墓葬中,绝大部分是青铜器,其数量很大。楚雄万家坝清理的79座墓中共有898件青铜器。这些遗址中的青铜器除兵器外,还有一些生产工具和用具,且从这些器物的金属成分看,当时的人们已掌握了合金的不同比例,以制作不同用途的器物,可知炼铜、生产铜锡合金的青铜是此时云南冶金业的主要任务,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出现,又表明此时的铜产量不仅能满足战争的需要,也开始用于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了。如果没有大量的青铜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做保证,则不可能有重达300公斤的祥云大波那铜棺和形制各异的铜鼓及精美的贮贝器,更没有江川牛虎铜案那样的传世之作。公元前109年设益州郡后,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传到云南,推动了云南冶金业的发展。特别是冶铁业的发展改变了以往云南用铁靠内地的状况,江川李家山、晋宁石寨山汉墓出土的铜铁合制器和铁器的数量已显著增加。东汉以后,冶铁在云南冶金业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出土的东汉时期的金属农具都是铁制的,再也看不到青铜农具了。东晋时,封建王朝设置“铁官令”专门管理云南的铁和铁器生产。
南诏大理时已开始在丽水淘金,南诏设专官监视金银的征收。南诏几次攻打成都,掠子女工技数万而归,大大提高了南诏冶造金银的工艺水平。贵族妇女以金为首饰,异牟寻穿的是“金甲衣”,劝龙晟时用金3000两铸佛三尊,丰佑时用银5000两铸佛一堂,可见其金银的产量之丰富。此时铜的产量也甚丰,丰佑曾用四万余斤铜来铸铜像、铜钟。段思平也曾铸铜佛像一万余尊。南诏大理时期对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比汉晋时期有了显著进步。南诏时出现大量铁兵器,农业生产中使用铁犁,甚至会用铁索架设吊桥,南诏冶铁工艺的进步可见一斑。当时南诏剑和浪剑的制法特别,尤精利,列为贡品,当时的“云南刀”驰名内地,反映出冶炼工艺之精和采掘产量之富。
元朝设云南行省后对云南的金属采冶异常重视,先后在云南设立“诸路铜冶总管府”。当时云南金银铜课约为全国之冠。金占全国岁课总数三分之一强,银占二分之一弱,铜则为云南独有,这足以反映出冶金业在云南及全国的地位之重要和云南冶金业的发展。明代随着卫所移民屯田的展开和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云南冶金业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宋元以来白银成为流通的手段,到明代白银流通流域更扩大了,明统治者也扩大对云南的银矿开采规模,以至卫军也充当了矿夫,参加采银。云南的一些银矿因岁课日趋繁重而导致产量日益减少,而民营银矿业却兴盛起来,产量为全国之冠。云南的大理、临安、楚雄三府矿产,以银为著,后来发展成为云南的主要矿区。明代云南的冶金业,在采矿、选矿、冶炼以及铸造、锻造等方面,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艺过程。在银矿的冶炼制,还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现存一座明永乐洪钟,高3米,直径2米多,重24000斤,反映出永乐冶铜的实力。明中后期铜钱需要量增大,滇铜受到重视,滇铜铸钱冲击着云南传统的贝币,最终铜钱取代贝,在省城通用,这是云南社会经济的一大进步。当然云南冶金业的发展也建立在对矿工及冶炼工的压榨上,繁重的矿税激起了劳工们的反抗。
清朝采用银钱并用的货币制度,为解决“钱贵银贱”的问题,清政府采办滇铜铸钱遂为一大要政。铜在云南冶金业中的地位也凌驾于其他金属矿冶之上了。雍正元年,在云南县(今祥云)、临安、大理、沾益四处设宝云局,铸钱140千文。雍正十二年命云南设局铸钱解京。铸钱的增加,也刺激了对云南铜、铅、锌、锡的需要量,于是云南冶金业不仅产量大增,矿产产地和矿厂数目也有增加。当时较大的矿区有易门铜矿、定远铁矿以及蒙自、楚雄、安南、新平等地的铜锡矿。到清代云南的冶金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道光年间吴其浚辑《滇南矿产工器图略》不仅记录了矿的分布、矿的种类,也记录了对矿苗的找寻、工具的改进、采炼的程序、组织等方面的内容,是完整的清代云南的矿冶资料汇编,是我们今天研究清代云南矿冶业的第一手资料。据书制所载,当时的矿种按矿的分布有“草皮矿”、“鸡窝矿”、“进山矿”等,当时铜矿石的种类有“自来矿”、“彻矿”、“锡腊”、“墨绿”等,表现出清代人们在矿石储量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至今保留在鸣凤山由康熙九年吴三桂主持铸造的宫殿。此殿为重檐式飞阁,所有梁柱、椽、瓦、斗拱门窗及神像、匾联全由青铜铸成。工程极为精巧、细致,门窗、梁柱上有精美、生动的花纹。金殿的铸造表现了清代云南铜矿生产的发展和冶金、铸造技术的水平。“乌铜走银”是这时期云南铸造技术最高水平的代表。其制法先用黑色精铜制成器皿,再按花纹镶入银丝,然后置于炉中使银熔化,冷却后加以磨光,遂成黑白相间的、永不变色的花纹。这种工艺的关键在于运用银和乌铜熔点高低不同的特点,凭经验把熔炉温度控制在仅使银能熔化的高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行。在还没有温度计等科学设备的条件下,能掌握这一工艺,更反映出铸造水平的高超。今天用这一工艺制造出的各种工艺日用品仍畅销海内。
网页编辑:金湖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