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阶段的滇云文化贯穿着滇云先民从猿人到智人再到现代人的演化,也包括滇云先民们所经历的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漫长的文化创造过程。人是创造文化的主体,云南古人类的多地点分布预示着他们所创造的文化将有多元发生。
处于旧石器时代的云南文化发生从滇中、滇南、滇西北的遗址分布面已显现出多元的特点。进入新石器时代的云南文化,更呈现出五光十色的景象。迄今已在云南三十多个县市的一百多个地方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和墓葬,而且由于复杂的地理条件,使得这些新石器文化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以至几乎每一处所发现的文化遗存都自成体系,各有自己的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类型。目前考古学界把云南的文化遗址分为六大区域,六种文化类型。
(一)白羊村文化
发掘于70年代的宾川白羊村遗址是洱海地区新石器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址。遗址位于河旁台地上,是一座原始村落遗址。文化遗存包括大量石器、陶器、骨器和房址、窖穴、墓葬等,文化层堆积厚度为4米,居住时间长,且有早晚期叠压现象。遗址年代为公元前1820±85年。白羊村遗址的文化特征主要有:社会经济状况是以种植水稻的农业生产为主,兼营畜牧和狩猎;房屋均为地面木构建筑,筑法是在房基周围垫石柱或先挖基础槽再立柱填实,为木胎泥墙,房址中的火塘为结构简单的浅坑,地面较坚硬;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有长条形石斧、梯形石锛、柳叶形石镞和较多的新月形石刀;陶器以砂质褐陶最多,砂质灰陶次之,器表饰划纹、绳纹、点线纹、篦齿纹等,盛行圆底器;墓葬以坚穴土坑墓为主,且无葬具和随葬品,还有一些较奇特的无头饰身葬,且墓中的肢体方向相反,下肢分别置于对方胸腹部位,这种葬俗,可能与猎头习俗有关,白羊村遗址的文化特征反映出洱海区域的远古居民们已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在制作生产、生活用具中,已激发出他们较高的审美意识,墓葬的出现又反映出远古居民已有了灵魂观念。
(二)大墩子文化
大墩子文化遗址在金沙江中游的主要支流,龙川江东岸的元谋县境内,是金沙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文化类型的典型代表。大墩子文化遗址也是一处原始村落遗址。其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主要文化特征有:经济生活以种植水稻为主,并饲养了一定数量的猪、狗、鸡等家禽,狩猎和捕捞的动物有十几种;长方形地面木结构建筑房址15座,房基上下重叠,分布在河旁台地上。房屋建在经过平整或铺垫有灰烬与黄土踏实的地面上,早期房址四周开沟,沟底掘柱洞,插木立桩,两侧经烘烤后的木胎泥墙呈红褐色。晚期房址四周无沟漕,柱洞直接掘于地面。房内掘有火塘,有的房址发现有门;石器工具数量大,器形种类多变,以圆角梯形、圆角长条形石斧、石锛、新月形穿孔石刀和扁薄小巧、磨制极精的各式石镞为典型器物;生活用陶器,以沙质灰褐陶为主,制法以泥条盘筑为主,器形以罐为多,器表除素面外,饰有绳纹、篮纹、附加堆坟、印纹、乳丁纹等;墓葬有土坑墓和瓮棺葬。土坑墓均无葬具,葬式复杂,有仰身断肢、仰身屈肢等,墓的方向无一致性。瓮棺葬的葬具多为陶瓮,部分瓮内有少量随葬品,多数瓮棺向西北方向倾斜,瓮棺上钻有1至3个小孔,与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瓮棺相同,似乎是供死者的灵魂出入。大墩子文化遗址的特征反映出当时的人们生产生活状况与白羊村遗址的居民大体相同,但从工具、陶器、装饰品的制作水平看,大墩子远古居民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品的创造能力则要超过白羊村居民。从大墩子遗址的墓葬看,当时人们的原始思维中,已具有了灵魂观念,并认为人死之后,灵魂并不随之而消亡,而是游离于躯体之外。这一文化遗存距今三千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