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概况 | 社办企业 | 网上书店 | 电子教材 | 习题在线 | 电子教参 | 电子期刊 | 教材研究 | 电子图书 | 汉文主页 | 蒙文主页
  草原文化 塞北文化 松辽文化 贵州文化 滇云文化 荆楚文化 江西文化 图片欣赏 音 频 视 频
 
 
 
  前言  
  地理环境  
  经济土壤  
  社会结构  
  起源与发展  
  哲学思想  
  宗教文化  
  滇云教育  
  滇云史学  
  滇云文学  
  艺术与科技  
  滇云名胜  
  滇云风俗  
 
 
  首页>>滇云文化>>滇云风俗
汉族民居


   一般认为,汉族的建筑技术是从唐代传入云南的,在滇池、洱海地区,汉族的木构架、土坯墙、瓦顶建筑逐步发展起来,取代了这一地区早期的干阑、井干式建筑。到了明代,大批汉族移民进入云南,汉族民居逐渐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以滇池地区为例,形成了汉族的“一颗印

”民居。它的特点主要是四合院,两层,平面近方形,面东南或西南以利日照,毛石脚,土坯或夯土墙,木构架,瓦顶,有利于防盗、避风、抗震,适合汉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房屋由正房和厢房组成,平面和外观方方如印,所以叫“一颗印”。正房有三间,前面有单层廊,称为抱厦,构成重檐屋顶。两边的厢房也叫耳房,为吊厦式,称为“三间两耳”。主房屋顶稍高,为双坡硬山式。厢房屋顶为不对称的硬山式,分长短坡,长坡坡向内院,在外墙处作一小转折成短坡,坡向墙外。在正房两次间廊子各设单跑梯一座,上八九步到达厢房,上1113步进入正房。楼上无平台,各门口有步板伸出门外。这是占地最经济的楼梯处理方法,成为一颗印民居楼梯安置的独特方式。正房底层明间为待客吃饭处,次间饲养家畜,堆放柴草。楼上明间堆放粮食,次间为卧室。厢房底层为厨房,楼上为卧室。因规模不同,有的厢房两边各为两间的称“三间四耳”,有的正房面宽为五开间,称“明三暗五”,有的正房有五间,两边厢房各为两间的称“五间四耳”等等。房屋外墙封闭,仅二楼有个别小窗,前面的围墙较高,一般高达厢房上层檐口。围墙的正中央开一樘大门,门内设倒座或门廊,内侧建走廊,与主房、厢房的廊沿相接,便于雨天通行,称为“廊沿”,除此外无侧门和后门,构成一颗印独特的外观。另外,各层屋面均不互相交接,正房屋面高,厢房上层面正好插入正房的上下两层屋面间隙中,下层屋面在正房下层屋面之下,无斜沟,防止漏雨。

一颗印民居创造了一个独家独院的生活环境,为汉族人民所喜爱。但由于受地形或经济条件的影响,有的可简易到呈一字型和曲尺形,富有者则建为四合院形式。

云南汉族民居,各地有较大的差异,保山地区的汉族民居为三间一耳,悬山屋顶,简朴无华,装饰甚少,小搏风板,有的檩头钉瓦或小悬鱼封头防腐,也有硬山屋顶的。昭通地区汉族民居则因近年来森林的过渡砍伐,已从木结构改为石墙,一般为三间对称房,无厢房,更是大为简化。

网页编辑:金湖

内容把关:白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