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栏亦称“高栏”、“阁栏”、“拦”,是中国南方古代盛行的建筑形式。今云南南部和西南部的傣族从古代越人发展而来,其传
统民居正是这种由巢居发展而来的木、竹结构的“干栏”式。考古发现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铜鼓上镶刻“干栏”图形,史书记载壮、傣诸族先民“依树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南平僚“地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虱蝮蛇,人楼居,梯而上,名为干栏”;“所居皆竹楼,人处楼上,畜产居下,苫盖皆蒡茨”;“其地下潦上雾,四时热毒,民多于水边构楼从居”。
傣族村寨多在平原中近水之处、小溪之畔、大河两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围绕、绿树林阴的地方必定矗立着一座座的傣家竹楼。楼分两层,屋顶多为“人”字形,以树皮、茅草或陶瓦等覆盖。上层住人,下层多无遮拦,用做圈养家畜或置放家具。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傣族传统干栏式民居也发生了变化,西双版纳和瑞丽、遮放仍保留着竹楼木架,德宏地区的芒市、梁河则受到汉族的影响,改为土墙茅草或覆瓦的平房。
西双版纳傣族长期处于封建领主制经济之下,其干栏建筑受汉族影响较小,平面布局不像汉式建筑以间为单位,对称严谨,房间几无大小之分,而是根据生活要求进行安排,依房间使用性质有大小之别,布局自由活泼,富于变化。傣家竹楼一般由上层的堂屋、卧室、前廊、晒台、楼梯及下面的架空层组成,其规模常以若干根本柱来表示。一般为五至六排,40~50根,多的有70~80根。房屋中以堂房为一大开间,屋顶不高,两边倾斜,屋檐将及于楼板,不开窗。如果屋檐高的,就在两侧开有小窗,后面开一个门。楼的中央是一个火塘,煮饭煮茶,主客聚谈都在火塘边进行。卧室与堂屋并排,傣族的习俗是卧室不欢迎外人进入,客人一般留宿堂屋。
由于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过去傣族竹楼的梁柱、门窗、楼板全用竹制成,只有土司头人家用木建造,屋顶盖瓦。傣族自己烧的瓦三寸见方,如鱼鳞状,薄仅二三分,瓦的一方有勾,盖房时先于屋顶椽子上横钉竹条,每条间隔二寸许,将瓦挂在竹条上,不再加灰固定,所以傣族屋顶是不能攀爬的,如果有瓦块破烂,只需在椽子下更换就行。新中国建立以来,由于傣族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民居已多采用木建盖瓦,为卫生起见,底层有的人家已不拴养家畜,傣家的干栏掩映在茂林修竹之中,更富民族特色。
网页编辑:金湖
内容把关:白嘎达